巫與舞帝王將相篇(24)

文:王慶之

宋朝國勢不振,時受北方異族欺凌,好像對方手底下的卑官微吏,然而在樂舞方面,宋朝不但蓬勃發展,超前絕後,而且名播四鄰,成為遼、金、元、高麗(韓國)等國心慕手追的對象,締造了一個龐大樂舞王國,成為王國裡最高的主宰。

為什麼宋朝的軍力和樂舞反差這麼大?有三個原因︰

趙宋建國以後,對外採取和談政策,雖然一再退縮,受盡委屈,但也避免了戰火荼毒;對內重文抑武、仁慈寬厚,讓官員百姓生活得安適自在;歷任帝王竭力提倡樂舞,借以維護皇權,鞏固個人地位。

這三項因素千載難逢地湊在一起,使得政局安定、社會和樂、人口激增、文學興盛、經濟發達……。它們就像充足的養份,把宋朝樂舞花園澆灌得肥肥沃沃,於是,「宮廷隊舞」、「民間舞隊」、「戲劇舞蹈」、「道教舞蹈」便如奇花異卉般,在兩宋的樂舞花園裡爭?鬥豔、無限風光。

宋舞中的第一朵花,是「宮廷隊舞」。

隊舞,是一種群體舞蹈,並非始創於宋朝,它在唐朝時已經有了,例如唐懿宗為了哀悼愛女同昌公主早逝,命樂官李可及作的《嘆百年》,但這種華麗的大型樂舞,在當時沒有受到特別重視,經過宋人大幅更改,產生新的風情趣味,獲得觀眾熱烈迴響後,才成為樂舞的主流,它的特色是︰

——創造新角色、新名詞以及嚴密分工︰節目主持人叫「竹竿子」、樂隊叫「後行」、竹竿子把舞隊帶出場叫「勾隊」、站在舞隊最前面的領舞人叫「杖子頭」、色藝雙絕的舞群叫「歌舞隊」、經常站在隊伍核心負責引舞的五名美女叫「花心」、說吉祥話叫「致語」、「口號」……。

——擴增了獻藝項目︰廣衍到詩詞、朗誦、歌唱、道白、對話、戲劇……。

——增加了隊員人數,把獨舞或雙人舞改編為人數眾多的群舞,從七十二人到四百餘人不等,規模宏大、氣勢磅礡。

現代藝術研究家劉芹在《中國古代舞蹈》中以《柘枝舞》為例,說明了這個現象︰《柘枝舞》在唐時只是兩個小孩表演的《蓮花舞》,也叫《屈柘枝》,宋朝「小兒隊」裡增加了竹竿子致語、花心致語、花心獨舞、五人舞、群舞等;唐朝舞曲的主體是《柘枝令》,宋朝「小兒隊」裡的《柘枝舞》除了《柘枝令》,還添上了《撲蝴蝶遍》、《畫眉遍》;服飾也有變化,除了頭上仍然戴著金鈴交錯、叮噹作響的胡帽,衣服已由原來的廣袖細腰身長裙,改作五色繡羅寬袍。

如此大破大立、吐舊納新的結果,宋朝的「隊舞」比唐舞難度拉高了、層次提昇了、內涵擴大了、畫面壯麗了,受到時人的肯定,因此成為宮廷舞蹈的主流。

隊舞分為「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兩組,「女弟子隊」也叫「女童隊」,至於人數,書上的說法並不一致,《宋史.樂志》說小兒隊七十二人、女弟子隊一五三人,偶爾也會做增減;《東京夢華錄》說小兒隊二百人、女弟子隊四百餘人。兩種說法差別很大,但都有人採信。

國家慶典及重大節日即將來臨的時候,也是宮廷藝人最忙碌的時候,主管樂舞的機構「教坊」為使演出完美,往往在大宴舉行前一個月,就命坊內單位「部」及「色」開始演練彩排,「部」有篳篥部、大鼓部、拍板部,領班叫「部頭」;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龍笛色、頭管色、舞旋色、雜劇色、參軍色,領班叫「色長」。到大宴那一天,藝人們早早在大殿前山樓下彩棚中做好準備工作,只等文武百官謁見完皇帝,作樂開宴時,就進行一場儀制嚴格、次第分明、氣氛熱鬧的教坊匯演。

大宴中,通常向皇帝進獻九盞御酒,在喝每盞酒中間,殿前依次進行唱歌、大曲、百戲、舞隊、雜劇……,節目的流暢進行全靠靈魂人物「竹竿子」,為甚麼他的名稱如此奇怪?因為他總是拿著根裝飾華麗的五彩竹竿,在場上場下忙碌地打轉︰主持節目、唸致語及口號、引隊出場、遣隊下場……,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就在他的引導下,分別在進獻第五盞和第七盞御酒時上場。

小兒隊都是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分列四行,每行「隊頭」一名,由四人簇擁著,戴小隱士帽、穿紅綠紫青等色衣衫、各拿一截花枝;女弟子隊都是從左、右兩軍籍中選出來的美少女,由四個「杖子頭」領軍,杖子頭髮上簪花、穿紅黃寬袖衫、手拿白銀裝飾的杖子,也被四個仙童簇擁著。隊員則有的頭套花冠,有的梳仙人髻,有的戴宋朝特有的捲曲花腳襆頭,身上穿著銷金錦繡的時新衣裳,豔光四射,眩人眼目。

兩隊表演的節目,基本上各有十種,小兒隊是《柘枝》、《劍器》、《婆羅門》、《醉胡騰》、《諢臣萬歲樂》、《兒童感聖樂》、《玉兔渾?》、《異域朝天》、《兒童解紅》、《射雕回鶻》;女弟子隊是《菩薩蠻》、《感化樂》、《?球樂》、《佳人剪牡丹》、《拂霓裳》、《采蓮》、《鳳迎樂》、《菩薩獻香花》、《彩雲仙》、《打球樂》。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小兒隊」表演的過程大致如下,偶爾也會做小小改變:

1. 竹竿子引導領舞的花心上場,各就定位。

2. 竹竿子介紹本場演出的節目?容。

3. 竹竿子唸致語和口號。

「唸」,是且舞且唱;「致語」,是一段駢(ㄆㄧㄢˊ)文;「口號」是一首詩,主要是七律。兩者內容都是歌誦祝福皇帝的吉祥話,由當代大儒執筆,其中最有名的作者是蘇軾,他在杭州做官時,經常參加御宴,奉命寫出許多「致語」和「口號」。在一個慶祝元旦的宴會中,他寫了《紫宸殿正旦教坊致語口號》︰「……法天地四時之運,民日用而不知。傳祖宗六聖之心,我無為而自化。九德咸事,三年有成。始御八音之和,以臨元日之會。人神相慶,夷夏來同。……」,接著進「口號」︰「九霄清蹕一聲雷,萬物欣榮意已開。曉日自隨天仗出,春風不待斗杓回。行看菖葉催耕籍,共喜椒花映壽杯。欲識太平全盛事,振振鵷鷺滿雲台。」

口號,也有由杖子頭唸的,念的時候,雜劇色要在旁邊齊聲應和。

4. 竹竿子念「勾隊辭」導引歌舞隊入場。「勾」,就是「引導」的意思。

5. 舞隊站定後,四名裹捲腳袱頭、穿紫衫的隊員,在如雷鼓聲中高舉「隊名牌」進場,隊名都是一副對聯,如蘇東坡教坊詞中的「金鳳回翠袖,玉琯倚清歌」;《東京夢華錄》中的「九韶翔彩鳳,八佾舞青鸞」。

6. 樂部奏樂,隊員跳群舞、大合唱,且舞且唱,

7. 唱完激昂的「破子」後,隊舞即將結束時,竹竿子再度出場唸致語,接著說︰「歌舞既終,相將好去。」意思是「歌舞已經表演完畢,可以退場了。」但隊舞並不立即離開,而是站著等待竹竿子或班首勾下出一個節目表演者「雜劇隊」。

8.「雜劇」表演完畢以後,竹竿子再念「放隊辭」,小兒隊才舞蹈而出,叫作「放隊」或「遣隊」。

女弟子隊的表演程序和小兒隊差不多,只是女弟子隊增加了竹竿子和花心問答,借著雙方一問一答,引出最新的、更精彩的歌舞段落,有獨舞、雙人舞,全體隊員配合著變換隊形,如此反復鋪陳,波波相連、高潮迭起!

宋朝宮廷隊舞中包含各種類型的舞蹈,現在介紹在道具使用上比較別致有趣的三種舞蹈︰

《佳人剪牡丹》,十二名美麗的女郎,身穿紅衣、頭戴金冠,繞著一尊插滿牡丹的花瓶婆娑起舞。

這隻舞蹈的產生,有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天,唐玄宗在沉香亭畔欣賞牡丹花,越看越起勁,於是詔李白來寫詞助興,李白奉詔,取「天下清平」的吉祥意思,作了一首新詞《清平樂》︰「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斗。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詞寫好了,由梨園子弟配樂、楊貴妃領唱,十二名紅衣金冠的舞者,六人拿花、六人展袖,一齊圍繞中央的大牡丹花瓶進退旋轉,她們分開來彷彿一朵朵牡丹含苞待放,聚攏來則是一大朵牡丹恣意盛開,燦爛奪目。舞者的衣服與牡丹的顏色,還可以隨舞蹈的不同而改換。

書上還記載著另外兩種跳法︰十二名舞者各從花瓶中取一枝牡丹翩翩舞動;十二名舞者分從左右六上六下,都手拿牡丹而舞。

《拋球樂》,場中設一座「球門」,門上描龍繪鳳,再用彩緞裝飾。門上有一圓孔,叫做「風流眼」,好像今天籃球架上的球環。

舞隊由十六人組成,女郎們穿四色羅袖寬衫、繫銀帶。最前面二人拿竹竿子,隨後二人分拿花和筆,四人環繞著球門站成半圓形,剩餘十二人排成兩行,邊舞、邊誦、邊歌地向「球門」靠進,舞到「風流眼」前的人捧起繡球向「風流眼」射出,中者為勝。全舞洋溢著青春歡樂的氣息,也反映出宋人對這種體育活動的喜愛。

《采蓮》,舞者戴軟腳花冠、披彩雲形罩肩、穿及地長裙、著蹺尖鞋、手執蓮花,乘著彩船而行,邊舞邊唱,如仙子凌波,脫俗絕塵!

西元2002年,考古隊在四川南部的瀘縣發現一座古墓,主人是做過宋朝承奉郎的陳鼎,墓裡刻有精美的《采蓮》石像,可見它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舞蹈。

隊舞,不只皇上喜愛,也在士大夫間盛行,北宋名相寇準就擁有一支二十四人的私家《柘枝隊》,時常招待客人欣賞。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