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風慶雲、妙音曼舞的道家樂曲——《霓裳羽衣舞》,把觀眾帶入了夢境仙鄉,讓人分不清身在凡間還是天上。如此美妙的道家樂舞,在唐朝非常多,唐初尤多,為甚麼呢?因為開國皇帝高祖李淵把它拿來做政治服務的緣故。
李淵先祖是漢人,西漢時從中原移居到隴西成紀,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天水縣,定居此地以後,世代以武傳家,出了許多豪傑︰李淵七世祖李暠(ㄍㄠˇ),自稱是西漢大將軍李廣十六世孫,驍勇善戰,在今天新疆一帶建立西涼國;祖父李虎在西魏擔任左僕射(ㄧㄝˋ),封隴西郡公,賜姓大野氏;父親李?(ㄅㄧㄥˇ)任北周柱國大將軍,受封唐國公,娶鮮卑貴族獨孤信四女為妻;李淵七歲時父親去世,世襲唐國公,長大後,文武雙全。有一天,參加大將軍竇毅為女兒竇惠舉辦的比武招親大會,賽場中,只有他弓不虛發,接連兩箭射中屏風上孔雀雙眼,不但贏得麗人歸,還在歷史上留下「雀屏中選」佳話。他的岳母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女兒襄陽長公主,屬於鮮卑族,這一聯姻,使李家摻入更多胡人血液,所以當李淵代隋而有天下後,十分耽心中原人士不服他這個有異族血統的外來政權,於是靈機一動,自稱是中原本土宗教——道教祖師爺老子李耳後裔,用這張護身符,來讓李家龍椅坐得平安穩當。
高祖之後的幾個皇帝,繼續推出相關措施︰高宗李治准許宮廷典禮活動採用道教音樂,把二十八調裡的「林鐘宮」改稱「道宮」,世號「道調道曲」;玄宗在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把音樂名稱「改胡為漢、易佛為道」,例如《龜茲佛曲》改為《金華洞真》、《蘇莫遮》改為《萬宇清》、《達磨支》改為《流水芳菲》、《婆羅門》改為《霓裳羽衣》,又命人編製許多道教音樂,包括《玄真道曲》、《大羅天曲》、《紫清上聖道曲》、《景云》、《九真》、《紫極》、《小長春》、《承天》、《順天樂》、《君臣相遇曲》……。
崇仙好道的玄宗,覺得只做這些事,還不夠虔誠圓滿,又親筆揮毫,寫下許多清新的道教樂曲,其中最經典的當然是《霓裳羽衣舞》,因為在前文中已闡述過,所以現在細說另外兩隻名曲︰《龍池樂》、《凌波曲》。
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還沒當皇帝時,和五個兄弟住在隆慶坊,宅南有一座池子,氣象萬千、瑞靄紛綸,大家都說這些現象是吉兆,將來會出帝王,無巧不成書,後來李隆基真的當上皇帝,但他在即位後,不願搬到高宅大院,仍舊住在隆慶坊,其它兄弟便另尋新居,把自宅獻給玄宗改建成興慶宮。玄宗擴建了屋舍,也加大了池子,面積漫延到數里,水木清華、醉人胸懷,玄宗看了喜不自勝,思如泉湧,寫下仙氣盈盈的《龍池樂》,每當和美的樂聲響起,十二名頭戴芙蓉冠、腳穿繡花鞋的少女便緩步踱出,輕輕巧巧,彷彿踏浪而來,接著婆娑起舞,一如池中清雅的荷花,風動荷舉,搖曳生姿,「龍池仙境」就在人們眼前,太玄妙了!
《凌波曲》,是玄宗夢到「龍女」而作。
玄宗和楊貴妃到洛陽遊玩,一夜,忽然夢見一個頭梳交心髻、身穿寬衣的美女來到床前,向他參拜並且說:「我是凌波池中的龍女,長久保護宮苑,對皇家應該是有功的,想請通曉天音的陛下賞賜一曲,作為對我們龍族的獎賞。」玄宗爽快地答應,用胡琴為她作了一首《凌波曲》,龍女謝恩而退。
玄宗醒來後,夢中景象歷歷如新,於是把曲譜教給宮中樂工,當他們練熟以後,奉命到凌波池邊表演,正當繁弦急管、絲竹並奏時,池心突然湧起陣陣波濤,俄而波開浪裂,一個女郎從池中緩緩升起,向玄宗致意,玄宗一看,正是夢中所見龍女,覺得事情太靈異,因而下令在池邊建一座寺廟,每年祭祀她,《凌波曲》也成了宮中經常演出的曲目。
為了搭配《凌波曲》,宮中首席舞伎謝阿蠻特地練了一套舞,在清元小殿演出,由「超級皇家樂團」伴奏——玄宗打羯鼓、寧王李憲吹玉笛、楊貴妃彈琵琶、馬仙期擊方響、李龜年吹觱篥(ㄅㄧˋ ㄌㄧˋ)、張野狐彈箜篌(ㄎㄨㄥ ㄏㄡˊ)、賀懷智拍板。隨著音樂的抑揚頓挫,阿蠻輕盈柔軟的迴旋進退、飄動飛揚,一會兒像空中浮雲,足不點地;一會兒又似蜻蜓點水,凌波微步。眾人看得嘖嘖稱奇,楊貴妃甚至褪下臂上金環,賞給阿蠻。這件事記載在宋代王灼的《碧雞漫志》和宋時的《楊太真外傳》裡。
還有一隻樂舞——《鍾馗舞》,雖然不是玄宗親作,但也與他作夢有關。
鍾馗事蹟有很多傳說,目前所見最早的版本,是唐朝盧肇《唐逸史》所說:玄宗和貴妃從驪山遊玩回宮後,突然染上惡疾,御醫久治難癒,玄宗苦惱不已。一天,他夢見一個小鬼?走自己的玉笛及貴妃的繡香囊,大怒,正想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個大鬼奔進殿?,一伸手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玄宗忙問︰「來者何人?」大鬼向玄宗施禮,自我介紹︰「我是終南山的鍾馗,高祖武德年間,到長安考武舉人,不幸落榜,羞愧得觸階自盡,幸蒙高祖賜綠袍葬我,這恩惠銘記在心,故而發誓替大唐除盡妖魅。」玄宗醒後,病竟然好了,於是叫畫聖吳道子畫出鍾馗相貌——蓬髮虯髯、豹頭巨眼、頭戴破帽、身穿藍袍、腰繫角?、皮革裹足、袒露一臂,賜給大臣們除邪去魅、保身安家。另一個常聽見的版本是《斬鬼傳》︰鍾馗才華洋溢,被主考官選為狀元,但在進謁皇帝時,德宗嫌他太醜,剔除他的功名,鍾馗一氣之下,拔出殿上衛士腰間寶劍,高嘆:「失意貓兒難學虎,敗翎鸚鵡不如雞。」嘆罷,自刎而死。德宗感於他的剛直,追賜為狀元,加封「驅魔真君」,予以厚葬。
雖然鍾馗這個人的真實性待考,但唐玄宗賜大臣鍾馗畫像確有其事,因為《全唐詩》中收錄了當時宰相張說寫的一首詩《謝賜鍾馗及曆日表》,可作佐證。
後代許多帝王都承接玄宗遺風,在除夕、春節賜大臣鍾馗像,宋神宗就是其中一位,明憲宗甚至親畫《柏柿如意》的鍾馗圖,祝福大家「百事如意」。有了眾皇帝加持,鍾馗名聲傳遍天下,民間競相畫、刻、掛、拜、貼……鍾馗畫像。由於大家深信他法力高強,別的事也去求他,因此除了「門神」外,他又多了好幾個職稱︰「武財神」、「送子神」、「豐收神」。據說清乾隆二十二年出現一場大瘟疫,鍾馗被請出施法,馬到成功,人們於是聯想到端午前後五毒猖狂,若請鍾馗來鎮壓,一定身到煞消,從那年以後,「端午拜鍾馗」就成了風尚,而五月正好石榴花盛開,鍾馗因而又多了一個浪漫封號——石榴花神。
古代祭祀常有舞蹈相伴,祭祀鍾馗的《鍾馗舞》,又叫《嫁妹》、《鬧判》、《跳鍾馗》、《鬧鍾馗》、《嬉鍾馗》、《跳鬼臉》、《祈福儺》、《驅邪儺》、《斬毒儺》、《端公戲》、《五福戲》、《福祿壽禧安儺儀》……。
它最早流行在鍾馗故里——?南山下的陜西省周至縣終南鎮,每到端午節,村民就熱烈地表演《鍾馗舞》。早先是把木偶架在肩上嬉戲,後來由真人演出,在鑼鼓喧天中,五個頭繫白巾、身圍?紫綠灰?五色肚兜、手持棍叉、?蹬軟底?鞋的刁惡小鬼先上場,一邊擺開架勢繞圈一邊?喊,以突顯主人的官威,接著,前有蝙幅引路、後有?羅傘蓋相隨、旁有酒壇侍者伺候的鍾馗現身了,只見他面色青綠、口飄長髯、頭戴烏?、足踏草鞋、肚墊筐籃、股掛畚箕、外罩紫?長袍、右手持寶劍或朝官玉板,威風地巡行四處並執行掃妖蕩魔任務。後來在其它地區,有人用懸絲傀儡表演,福建泉州木偶劇團就有《鍾馗醉酒》的曲目,臺灣的林金鍊先生也擅用懸絲傀儡《跳鍾馗》, 2011年,七十五歲的他獲頒「一百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時光荏苒,《鍾馗舞》人氣越來越旺,原本只在除夕、春節、端午舉行的這項民俗活動,漸漸擴大到一年四季,凡是節日、結婚、祝壽、喬遷、開業、求子、生財、祈福、鎮宅、驅邪、送孤、動土、修廟、開工、落成、中榜……,都有人請專家演出,各地、各人表演的內容、方式或有不同,但是大規模演出時,都包括降神、出巡、鎮邪、賜福、凱旋等五個段落。
《鍾馗舞》自問世到現在,流傳的時間可說十分久遠,已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活化石」,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