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與舞帝王將相篇(12)

文:王慶之

如果說,唐朝樂舞像頂璀璨的皇冠,《霓裳羽衣舞》就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一顆在夜裡也閃閃發光的明珠!而它,是唐玄宗(明皇)放上去的。

玄宗勤政愛民,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繁盛,締造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在公務如此倥傯,日理萬機的情況中,玄宗仍然在樂舞園地裡勤耕細耘,栽植出許多奇花異果——創辦戲劇學校、親自粉墨登台、充當藝術總監、擔任樂團指揮、設計變裝舞蹈,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的新品種,樣樣令人驚豔!玄宗做了這麼多事,應該沒法再做其它事了吧?不!才高意廣又精力旺盛的他,還不時發表膾炙人口的樂舞,隻隻精彩,同樣地令人驚豔,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又名《霓裳羽衣曲》,屬於「大曲」,這是漢朝時出現的一種樂舞形式——融音樂、歌唱、舞蹈於一爐的多段體套舞。漢魏時期的《相和歌》、六朝時期的《清商樂》、唐宋時期的《燕樂大曲》,都是這種大型表演歌舞。經過五百年的演變改進,到唐朝時,大曲已發展到極致,不僅量多並且質精,藝術價值非常高,成為樂舞中的瑰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霓裳羽衣舞》。

要把歌、舞、樂三者融合在一起,綴成許多段,而且嚴絲合縫,不露出一點痕跡,當然十分困難,但是這樣高的門檻,難不倒音樂才子玄宗,他用慧心巧思,把這隻大曲編得姿貌雄偉、氣象萬千,卻又瞬息萬變、跌宕有致,因此,《霓裳羽衣舞》宛如一顆夜明珠,即使身在闃黑的夜晚,也光華射目地閃耀著大唐盛世的風彩。

這隻空古絕今的作品,毫無疑問,是玄宗的手筆,但他怎麼想到這個題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說法可多了︰

——玄宗看到女兒山的靈妙之氣,有感而作。

據說,有一天,玄宗到長安與洛陽間著名的驛站「三鄉驛」,眺望傳說中的仙山「女兒山」,望見山上仙氣繚繞、氤氳靉靆(ㄧㄣ ㄩㄣ ㄞˋ ㄉㄞˋ),深受感動,於是寫出充滿道家風情的《霓裳羽衣舞》。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在《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詩,小臣斐然有感》中,描述了這件事︰「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天上忽乘白雲去,世間空有秋風詞。」

——玄宗在女兒山上聽到的仙樂。

玄宗不只遠眺女兒山,還親自登上仙山,正當他優遊林泉、心曠神怡時,忽然聽到一陣美妙的樂聲傳入耳中,彷彿天籟,回宮以後,追記下曲調,完成了這一首千古絕唱。

——夢中得到仙人傳授。

《神仙感遇傳》記載,唐玄宗在夢中見到十多個仙人,駕?祥雲降臨宮廷,落地後,在庭院中排成一列,吹奏起各類樂器,清越動聽,演奏完畢後,仙人告訴玄宗,這首曲子叫做《紫雲曲》,願意傳授給他,玄宗非常高興,用心地學習,醒來後,依稀記得夢中所學,努力練熟,然後傳給樂府,作為宮廷表演之用。

——改編自西域傳來的佛家音樂。

佛家舞曲《婆羅門曲》從印度傳入西域,西涼節度使楊敬述得到以後,進獻給玄宗,玄宗為它潤色及作詞,改名為《霓裳羽衣舞》,成為完整的大曲。

——玄宗從月宮帶回來的仙曲。

《新唐書》、《舊唐書》都有記載︰開元六年(西元718年)中秋節,玄宗請法力高強的葉法善(也有人說是申天師、張果老或羅公遠)帶他去月宮遊玩。葉法善將手中板笏(ㄏㄨˋ)往空中一擲,眨眼間變成一條連接月宮的銀色長橋,葉法善扶著皇帝緩步踱上橋,走過的橋面立即消失。進到月裡,只見宮殿玲瓏、珠輝玉麗;一群仙女穿?羽衣,騎著白鸞,在空中盤來旋去;另一群白衣寬袖的仙女,在庭院中唱歌跳舞,玄宗向她們請教︰「這是甚麼曲子?」這群自稱「素娥」的女子回答︰「《霓裳羽衣曲》」。玄宗記住它的聲調,第二天早晨命伶官依聲調譜曲,並命名為《霓裳羽衣曲》,後配以舞蹈,稱為《霓裳羽衣舞》。

上面各種說法,人們最喜歡的是「玄宗從月宮帶回的仙曲」,因為它裡面有中國人鍾愛的明月和仰慕的嫦娥,讓人覺得美麗又浪漫,同時也給凡夫俗子無限的憧憬和希望——得道成仙、永生不朽。所以人們津津樂道、娓娓而談了。

說法這麼多,究竟哪個對呢?宋朝的王灼在《碧雞漫志》裡提出一個觀點︰玄宗寫了前面部分,再把西?都督楊敬述進獻的《婆羅門曲》接續在後,並加以修飾,全部編製完成了,取名為《霓裳羽衣曲》。

上面說法有它的道理, 因為這隻曲子裡包含的並非單一元素,它呈現了中國、西域、少數民族歌舞的多種樣貌,它們分別展露在樂器、音樂和舞蹈中。

樂器方面,有中國傳統的編鐘、編磬(ㄑㄧㄥˋ,唐代指銅缽)、彈箏、搊(ㄔㄡ)箏、簫、笛、三弦琴、獨弦琴、方響、跋膝管;少數民族的吹葉;西域的曲項琵琶、篳簟(ㄅㄧˋ ㄉㄧㄢˋ)、豎頭箜篌(ㄎㄨㄥ ㄏㄡˊ)、銅鈸。書上說擅長樂器的玄宗,親自教授梨園弟子演奏。此後,外來樂器不斷地被改造、演奏技巧不斷地被翻新,逐漸演化成中國傳統樂器,豐富了中國音樂的內涵。

音樂方面,採用了大曲中的「法曲」,它是西域各民族音樂和中國清商樂結合的新樂種,隋朝時,常在佛教、道教法會中演奏,清麗雅致。唐玄宗極愛它,梨園中的「小音聲部」,就是演奏這一類樂曲,《霓裳羽衣舞》有了它,更添仙氣,靈秀動人。

舞蹈方面,同樣地兼容並蓄,既洋溢著翹袖摺腰、柔媚典雅的道家風情,也充盈著清幽娟秀、端莊肅穆的佛家韻味,還有旋轉如風,健朗明麗的西域特色。三者錯落有致、快慢煥別、輕重分明、剛柔並濟。

盛唐《霓裳羽衣舞》的風采,我們無福眼見耳聞,幸虧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將它作了詳盡細膩的摹寫,宛如一幅幅影像清晰的圖畫,具體而生動,使後世得以一窺它的聲音容貌。

詩壇上並稱「元白」的白居易和元稹,交情深厚,也都熱愛歌舞,在詩文唱和中,經常以《霓裳羽衣舞》為題材,元稹曾寫過《霓裳羽衣譜》寄給白居易,可惜已失傳,不知譜內寫些甚麼,有人認為是「樂譜」、有人認為是「舞譜」、也有人認為是「詩歌」,所幸白居易的詩作保存良好,留下許多極寶貴的史料,引領我們進入它的曼妙世界。

從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中,我們知道全舞分成三部份︰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曲破十二段,共三十六段;在詩句「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中,我們聽到了金石絲竹的聲音像珍珠般跳躍、像玉石般撞擊,令人陶醉;由「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中,我們看見了舞者輕盈旋轉的身影如同迴風飄雪、淺笑前行的步法彷彿游龍高飛、垂手彎腰的體態勝似柳絲嬌柔、舞裙斜飄的形狀宛若白雲升起,好一幅仙女翩躚圖;至於舞服,詩中也有著墨︰「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我們欣賞到了香案前的舞女玉般容顏、虹般衣裙,頭上珠步搖的飾冠、身上無數的瓔珞和玉佩。這萬種風情,誰能抵擋得了?難怪大詩人對它心儀得不得了,直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白居易對《霓裳羽衣舞》的愛深到甚麼程度呢?深到親自教家中小僮學習它,晚年還在東都洛陽的伊水邊上,建一座小樓,常在樓上觀賞家僮們的表演。

《霓裳羽衣舞》起初只在宮廷中表演,書上說玄宗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進見玄宗時,用《霓裳羽衣舞》引導她進謁皇帝。大臣張說的《華清宮》詩,勾勒了當時情景:「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進宮後,被封為貴妃的楊玉環,容貌和舞藝都冠於後宮,所以成了《霓裳羽衣舞》的最佳代言人,她扮演舞姿優美、容光絕世的仙女,那傾倒眾生的模樣,《長恨歌》寫得很傳神︰「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有貴妃的加持,這隻舞當然更添風華、麗光四射。「名師出高徒」,貴妃的侍女張雲容也是此中高手,舞姿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玄宗時,宮中常表演《霓裳羽衣舞》,後來各藩鎮、達官貴人家也紛紛排演此舞,如唐德宗貞元年間(西元785∼805),白居易就在徐州任職的張尚書家,看過名伎關盼盼表演,說她「窈體生風,像一隻翩翩飛舞的彩蝶」,讚嘆不已。

《霓裳羽衣舞》的演出形式並不固定,在唐代宮廷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演方式,約略分成三大類︰獨舞、雙人舞和大型群舞。楊貴妃和張雲容表演過獨舞;玄宗生日時演出大型群舞;一般宴會,多半由三十名舞者分三批輪流上場。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所描寫的舞蹈,是他於憲宗元和年間(西元806∼820年),在?中看到的?人舞;文宗開成元年(西元836年)教坊用十五歲以下少女三百人,表演了大型群舞;宣宗時(西元847∼859年),?中也曾用數百?女表演此舞。

唐玄宗的曠世巨作——《霓裳羽衣舞》,中西合璧、內容創新;架構嚴謹、層次分明;樂隊龐大、音樂多元;歌者優秀、舞者超卓。可說集歌舞樂所有精華於一身,把中國樂舞帶入了藝術的最高殿堂,因此,《霓裳羽衣舞》以其獨有的魅力,在中國樂舞中,閃耀著亙古不滅的光芒。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