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家以武力取得江山,所以帝王們特別重視武功,為表示自己不敢忘本,相繼創制了許多著名武舞,最出類拔粹的一部作品,是太宗的《秦王破陣樂》。不過,帝王們也深知只靠武力,江山難長治久安,文武互補才能本枝百世,便也不斷地創制和恬的文舞,來宣揚自己仁德,做為收攏民心的政治手段,
睿智的唐太宗首先認知「馬上能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的道理,他說︰「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他認為只要民心一服,上位者就不必再寅憂夕惕、早晚不安,於是在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編排出著名的《功成慶善樂》,極力在舞中彰顯自己的大仁厚德,希望人民因此心悅誠服,得以達到國祚永續的目的。
慶善宮(今陝西武功西北方),是高祖李淵未稱帝前的住宅,也是太宗李世民出生、成長的地方。貞觀六年九月己酉日,風日晴和,秋高氣爽,是個出外的好天氣,太宗率領文武百官回到故居遊憩,看見草木依舊、人物如常,而自己已位至九五,衣錦榮歸,龍心大樂之餘,便在慶善宮舉行盛大宴會並賞賜鄉里中人,又即席吟了兩首詩,在第二首末句說︰「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詩中借用漢高祖劉邦稱帝後回到故鄉沛縣,請故人父老歡宴,席上親自擊筑,並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典故,表達自己對今日天下大治的歡愉,以及未來國泰民安的期待。
隨行的起居郎呂才,把二詩製成樂曲,取名《功成慶善樂》,又叫《慶善樂》、《九功舞》, 用西涼音樂伴奏,飄散出濃郁的異國味道;舞蹈則由六十四名兒童擔任,小舞者站成八行,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色寬袖裙襦,黑髮皮履,動作安詳飄逸、優美典雅,表現出天下安和樂利的氣象,太宗看了非常中意,每逢元旦、享宴及國家大慶之日,都讓它和武舞《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宮裡演出。
有人認為《功成慶善樂》傳達的是帝王仁義治國的德政、天下太平的理想,比只講究武功的《秦王破陣樂》美善,更值得珍視。《資治通鑑》記載名臣魏徵特愛此舞︰每當看到《秦王破陣樂》就俯首不視,看到《功成慶善樂》則凝神欣賞,久而不倦。
這隻舞如此令人孺慕推崇,名聲便很快地向四方散佈開來,成為唐初著名的文舞,到了高宗時,祭祀用的文舞,仍然是《慶善樂》。
傳統樂舞在唐朝皇帝手中持續傳承,新式樂舞在唐朝皇帝手中締造創立,現代流行的排字舞,早在唐朝時就出現了。
中國排字舞的始祖,是高宗(628∼683)與武后(624∼705),《舊唐書》說兩人創立的《聖壽樂》,舞者一百四十人,頭戴金色銅冠,身穿五色畫衣,用十六次隊形變化,組出十六個字樣︰「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座彌昌。」前八字歌頌當朝皇帝仁德超越千古聖人、智慧高出歷代帝王;後八字祝福統治者萬壽無疆,國運昌隆。全舞構思巧妙,拔新領異,令人稱奇!
除了字舞,高宗還創造了著名樂舞《春鶯囀》,舞中模擬鳥聲、鳥形,呈現柔麗綽約的歌聲倩影,也展現了對圖騰崇拜的心態。
一個溫煦的春天早晨,黃鶯清脆的叫聲傳進高宗耳裡,他覺得婉轉動聽,可以入樂,於是命龜茲籍的樂工白明達譜成曲子,並依曲編舞。它的風采,唐朝詩人張佑在《春鶯囀詩》勾勒得生動如畫︰「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內人,指的是宮伎;傞傞ㄙㄨㄛ ㄙㄨㄛ,醉舞的樣子。這隻舞後來傳到朝鮮和日本,朝鮮人跳舞時,還配上歌詞︰「娉婷月下步,羅袖踏風輕。最愛花前態,君王任多情。」舞者的飄逸若仙、君王的意亂情迷,都躍然詞中;在日本,女舞變成了男舞,舞者頭戴鳥冠,擬獸的味道更濃厚,有了日本自己的風格。
唐代,有許多愛樂舞、知音律、善樂器、會編舞的皇室人員,有些甚至能粉墨登場,在宮廷宴會上表演,武則天登基大典那天,眾王爺及公主紛紛進獻樂舞,展現了他們的好舞藝,唐朝代國公主的墓碑上,就記載了這件事。
陜西蒲城縣三合鄉雙廟村西南方,有座唐朝代國公主墓,墓碑上刻著武則天代唐為周(西元690年),九月初九日在明堂(舉行大型典禮、宣明政教的地方)舉辦登基儀式,然後大宴群臣,她的孫子、孫女都湊趣地粉墨登場,向她表達賀意。舞台上,十三歲的長孫李成器表演隋末宮廷樂曲改編的《安公子》;六歲的楚王李隆基男扮女裝,表演《長命女》;五歲的衛王李范(後封歧王)頭戴面具、手拿金鞭,表演《蘭陵王》;四歲的代國公主和長姐壽昌公主對舞《西涼》,眾臣適時地在旁高呼「萬歲」,這麼和樂歡慶的氣氛,武則天當然樂在其中,喜不自勝了。
武則天之後,出現了一位樂舞史上最重要的帝王——玄宗李隆基( 685∼762),他對樂舞的貢獻,不僅是唐朝皇帝中的第一名、也是中國皇帝中的第一名,創下許多新的紀錄︰設立中國第一座戲劇學校「梨園」,並且擔任藝術總監、樂團指揮;站上舞台且扮演丑角;研發出瞬間換衣方法,成為「變裝秀」始祖;創作樂舞四十多首,包括中國大型女子群舞經典作品——《霓裳羽衣舞》……。種種事蹟,都對後世的戲劇表演產生重大影響,為感念他的恩澤,戲劇界便奉他為「祖師爺」,千秋萬世,向他頂禮膜拜、香火不絕。
玄宗為甚麼會設立梨園呢?因為他太熱愛歌舞了,所以在當了皇帝後,立刻大興土木,把宮庭裡供皇帝打球、拔河的「梨園」,劃出一塊地區,建造成專業的歌舞排練場,自此,中國第一所戲劇學校——梨園——成立了,學校雖有專人管理,但是玄宗經常進入園內視察,渾身精力旺盛、多才多藝的他,甚麼事都管,仿佛現代的「藝術總監」,盡職得很哪!
李總監新點子很多,首先用「鞭鼓」指揮其它樂器演奏;排練劇目時,親掌鼓板,做樂團總指揮。他耳朵很尖,在絲竹齊發、管弦合奏中,只要有一聲錯誤,他必能立刻察覺而加以糾正,這情形跟三國周瑜的「曲有誤,周郎顧」很相似;下令從宮伎及?女中選出技藝最高的樂工、舞伎共300名,在梨園內排練歌舞,然後在正式場合中演出。隋朝曾將樂曲分成堂上樂和堂下樂二部,唐高宗仿隋舊制,分別設立「坐部伎」和「立部伎」,技藝最好的進入「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各種弦樂器,由於樂曲難度高,所以演奏人數較少,能配合的舞者相對也少,僅有3∼12人;技藝次等的進入「立部伎」,站在堂下廣場吹奏各種管樂器,人數較多,舞者也多達64∼180人。而玄宗時,光是「坐部伎」弟子就有300人,可見當時人才之多、規模之大,超越前朝甚多。玄宗先後建有四大梨園。驪山繡嶺下的華清宮梨園不是最早,卻是最盛。
後來,玄宗又將數百名能歌善樂會舞的宮女,集中起來住在宜春北院,也稱做「梨園子弟」,與園內的水準一般高,朝廷為她們配置了三十餘人的樂團,演出時萬舞洋洋,盛容可觀。
玄宗熱心推展樂舞,也喜歡享受舞台的滋味,六歲時,就在祖母武則天登基大典上,演出歌舞節目《長命女》,博得在座皇親國戚及群臣們的贊賞,當了皇帝後,不改舊好,仍塗脂抹粉地上台演戲,他尤其愛扮丑角,不管是裝醜作怪、或是插科打諢,一概認真地照著劇情走。由於有人認為一國之君登台且扮演丑角,實在有失尊嚴,為了減少批評聲浪,每逢演出時,他就在臉部掛上一小塊白玉遮面,以後的藝人在演丑角時,也效法玄宗,在臉上勾畫一個類似白玉片的白粉塊兒,久而久之,形成了丑角專有的臉譜。因為唐玄宗演過丑角,所以往後戲班子裡的演員,論起身分,就數唱丑角的地位最高,他有很多特權︰不必顧憚戲劇界的忌諱,可以隨意坐在道具箱上、第一個勾畫臉譜、演戲前無須磕頭跪拜神祈……。大家都很尊敬他,常推他當班主,因為「尊丑」 就是「尊皇帝」,而皇帝,有人敢不尊的嗎?
開元十一年(723),玄宗又作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推出變裝秀,掀起一波驚人的浪潮。
崔令欽在《教坊記》裡說,玄宗把《聖壽樂》作了大改革,舞中不但排字,還增加「轉身脫衣」動作;中侍御史平冽(ㄌㄧㄝˋ)在《開元字舞賦》中把景象刻劃得更詳細︰舞者剛出場,上身罩著一件叫做「縵(ㄇㄢˋ)衫」的短衣,她們像鸞鳥一樣迂迴,像仙鶴一般佇立,翩來旋去中,排出整齊美觀的文字;舞到第二段,眾女聚攏場中,觀眾還沒來得及看清楚,舞者的素色縵衫已經不見了,各自換上一件新裝,朱紅變成了翠綠、深紫變成了大紅……,綺麗繽紛,色彩斑爛;每組完一字,稍有停頓,又變換成另外一字,觀眾們看得目瞪口呆,震撼不已。
這個魔法是怎麼變的?原來縵衫裡面的那件衣服,襟上縫著一個暗袋,當她們聚在一塊時,趁機相互遮掩,迅速脫去輕薄短小的縵衫,把它藏進暗袋裡,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有難度,《教坊記》說,專業舞伎如宜春院的舞者,練習一天就可以登台,但是一般程度的人練一個月也無法上場,因此,表演的時候,宜春院舞伎常擔綱全舞最重要的部份——開場和壓軸,免得出乖露醜,砸了招牌。
玄宗的奇思妙想,讓人們大開眼界,廣受歡迎,從此以後,變裝秀就開始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