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與舞帝王公卿篇(3)

文:王慶之

嬴政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交通、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面做了許多改革,在雅樂方面,也做了許多收集、保存與創新。

首先,始皇命人把各國鐘鼓收集起來,放進宮庭裡面,使它們不致散失各處;接著,將六國上萬名女樂,集中到咸陽,讓鄭、衛、趙各國歌舞在咸陽的廟宇演出,使周代雅樂中的一部份得以延續下來;始皇二十六年,又將上古時贊誦武王伐紂、解救萬民的《周舞》,改為《五行舞》,表演者的衣服、冠冕,全部取法金、木、水、火、土五行顏色,由於舊舞有了新貌,秦朝便有了自己的樂舞,而白、青、黑、紅、黃等各種色彩的繁複絢麗,使秦國樂舞顯現出泱泱大國的風采。

漢朝皇帝多能歌善舞,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個中翹楚。平民出身的劉邦,沛縣人(江蘇省徐州市),秦末時任泗水亭長,不久,群雄並起,他也從家鄉起兵,逐鹿中原,在擊敗項羽,衣錦還鄉後,沛縣父老為他舉辦慶功宴。會上,劉邦慷慨激昂地擊筑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接著起身,跳了一段即興舞,意氣風發,滿座為之動容。為了紀念這件事,當地百姓就在劉邦唱歌的地方,建了一座「歌風臺」,而這首氣勢磅礡的《大風歌》,也成為後世祭祀他的舞蹈。

劉邦自己擅長歌舞,對國家樂舞方面,也有很多建樹。他在登基後,下令全國各地設立「靈星祠」,按時舉行祭典並且跳靈星舞,以取悅農神「后稷」,祈求風調雨順、作物豐收,使戰亂後的社會安和穩定;劉邦又親作《武德舞》、《昭容樂》、《禮容樂》;改《舜招舞》為《文始舞》,以顯揚自己的功業。他也讓古代著名的集體武舞——《巴渝舞》,進入了宮廷。

《巴渝舞》是西南方板楯(ㄕㄨㄣˇ)族的原始舞蹈,表現出與野獸爭鬥、與敵人作戰的勇猛銳氣,後來在沙場上,戰士們仍舊保持古老傳統,手執梃杖,前舞後武地衝鋒陷陣,驍勇無比,曾經在周朝「牧野之役」中,幫助武王在打敗商紂。劉邦進入關中,一見《巴渝舞》,便非常高興地說︰「這是武王伐紂的歌啊!」立即用板楯軍為前鋒,平定三秦——章邯、司馬欣、董翳等被項羽分封的三王,底定了關中。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命樂工學習並改?《巴渝舞》,成為表現軍旅戰鬥、歌頌帝王功德的?廷樂舞,表演時,舞者身披盔甲,手持弩箭,口唱古老戰歌,樂舞交作,振山撼岳,使敵人喪膽。此舞流傳到三國時,曹魏把它改名為《昭武舞》,晉代又改名為《宣武舞》,但已完全變成廟堂祭祀的性質。

和劉邦爭霸天下的項羽,下相人(江蘇省宿遷市),也善楚歌。他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被劉邦、韓信、彭越合圍,四面楚歌時,知道大勢已去,對虞姬悲壯地唱著︰「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ㄓㄨㄟ)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認為以自己的能力,不該落到這種下場,但是老天爺故意和他作對,實是「天亡我,非戰之罪!」最後在烏江自刎而亡。這位曾在秦末放出萬丈光芒的英雄,在燃燒完生命的烈焰後,留下了《垓下歌》傳唱千古,讓後人低迴慨嘆!

劉邦的子孫大概得自於優良遺傳,歌舞好手輩出,常在宴會中載歌載舞,和官員同樂,他的第五代孫漢武帝,在雅樂的推動上,表現超卓,尤以創立「樂府」,貢獻最大。元狩三年,漢武帝對公卿說︰「民間祭祀尚且有鼓舞之樂,國家祭祀卻沒有,應該嗎?」於是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音樂機構「樂府」,專門收集各地音樂及創作新曲,由音樂才子李延年負責,他那位傾城傾國、舞態曼麗的妹妹也被封為夫人,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李延年兄妹的受寵,顯示皇帝多麼重視雅樂、熱愛歌舞,豪門貴戚於是跟著敲鐘擊謦(ㄑㄧㄥˋ)、唱趙歌跳鄭舞,鎮日尋歡作樂。民間更出現一個怪異現象——婦女既不下廚、也不養蠶織布,整天學習跳舞,為的是能夠當一個「女巫」。

西漢宮廷崇尚歌舞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東漢,皇帝貴族、富商大賈都把宴樂歌舞當作最好的娛樂活動,並且蓄養私人歌舞伎。東漢明帝時,太尉田蚡﹙ㄈㄣˊ﹚宴飲的排場,豪奢到「前堂羅列鐘鼓,後房婦女百數,紛紛燃香的輕煙,把屋子都薰黑了。」在邗﹙ㄏㄢˊ﹚江胡場漢墓出土的木板畫上,就讓人見識到這種腰肢柔軟、舞姿輕盈、含蓄不露、雅而不俗的吳楚舞風。

考古學家在盱眙﹙ㄒㄩ ㄧˊ,今江蘇省淮安市)漢代墓葬群中的棺木上,發現一幅特別的圖像——木刻星象圖。有學者認為圖畫的左邊是金烏,代表太陽;右邊是蟾蜍,代表月亮,旁邊還有牛郎星、織女星;中間的三條魚,象徵銀河中無數生靈;左上角和右下角都有一個人物,應是道士(方士﹚,因為當時的方士都知曉天文,善於觀星,所以出現在星象圖中毫不突兀,左上方的道士手持武器、驅魔除邪,右下角的道士,口噴火燄、興雲作霧。他們的手舞足蹈,呈現出早期道教舞蹈的形態。在一個棺槨旁邊的地磚上,也發現了同樣的舞姿,牆角的磚上還刻著「房廟」二字,有人認為它就是漢高祖的妃子──唐山夫人創作的《房中樂》,是用來祭祀先祖、歌頌社稷的的楚舞。可見道教的宗教舞蹈在當時非常流行,在淮南地區尤為興盛。

過度崇巫的結果,產生了一種負作用——迷信,也出現了騙色斂財的神棍。有些人看不慣這種情況,就借機諷刺他們,例如當時流行一齣歌舞劇《東海黃公》,內容是說秦朝時,東海有個巫師,名叫黃公,年輕時法力高強,能呼風喚雨,制蛇伏虎,可是老了以後,力氣衰退,又愛喝酒,法力漸弱,不再有當年雄風。有一天,人們請他去東海伏虎,他頭上綁著紅綢、手裡拿著赤金刀,先作法事,然後與白虎決戰,鬥著鬥著,竟然敗下陣來,最後命喪虎口,留給後人一個笑柄。

這齣嘲笑巫師的歌舞劇,被朝廷收入百戲之中,每年元旦在宮中演出。它的警世意味,在眾多迷神信鬼的巫舞中,可算是一道清流,值得人們細細玩味、省思。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