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真善美
文:呂鴻賓

     對我這個年齡的人而言,沒有看過「真善美」這部電影名片的大概不多吧。但 是,像我這麼認真的看待這部名片的人,恐怕也不容易找出來吧?不過,我總 得坦白招認,要不是學過「真善美」這支舞,我會不會去看電影的「真善美」 ,恐怕還很難說哩!

     舞的名字雖然叫「真善美」,其實不是它的真實名稱,它的真實名稱應該叫「 蘭德勒」(The Laendler)才對,但在那個不求甚解的1970年代,「真善美」 比起「蘭德勒」響亮得多,電影「真善美」的本尊已經紅透半天邊,以它為名 的舞蹈卻仍然極力爭取生存空間,至今依然如此。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從民國55年說起。「真善美」於1965年開始全球首映, 隔年就到台灣,造成極大的轟動。55年6月30日當時在救國團工作,擔任土風 舞指導老師的陳驥先生,第一次看了「真善美」,有土風舞知識背景的他立即 決定將電影中的雙人舞整理出來,介紹給全國愛好土風舞的同好們。問題是他 要怎麼做呢?

     他為了紀錄全部的舞法,一共買了十一次門票,連續看了十一次的「真善美」 ,祇是為了要確認舞法的正確無誤。然後他進到電影放映室,央求電影放映師 將雙人舞的這段音樂錄下來,讓他回去剪接成完整的舞曲,然後再把記錄下來 的舞法配上音樂,成為具有十四個段落的雙人舞「真善美」。

     55年9月9日,「真善美」首度在金山的教師研習會介紹,獲得熱烈迴響。9月 25日在台北青年會公開介紹,再度獲得瘋狂喜愛。11月21日陳驥老師在台視節 目中,向全國觀眾介紹「真善美」,舞法說明一夜之間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迴響的熱烈可想而知。

     1973年3月,我在板橋的青年育樂中心學會這支舞蹈,然後去看了電影的「真善 美」,之後又過了好幾年,我終於在救國團本部見到了陳驥老師,但陳老師已 經不太參加土風舞活動了,而我卻開始認真的研究起舞蹈史的故事。

     1981年春,我完成二篇「華爾滋的故事」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弦歌雜誌」上。 為了這二篇報告,我聽了所有市面上找得到的華爾滋(圓舞曲)唱片,發現華爾 滋乃是從巴伐利亞的民俗音樂「蘭德勒」轉型而來的。莫札特的時代將「蘭德勒 」引進宮廷,取名為「德國舞曲」(German Dance),隨後的貝多芬和舒伯特都 有不少的「德國舞曲」作品。

     「華爾滋」(Walzer)這個名字,是「蘭德勒」於十八世紀末進入維也納宮廷後 ,才有的新名稱。「華爾滋」很快的取代了「蘭德勒」,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尤 其是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Sr. 1804-1849)和約瑟夫蘭納(Josef Lanner 1801-1843),開始因創作「維也納式」的華爾滋而風靡維也納的社交 界後,就更沒有人記得「蘭德勒」在那裡了。

     1977年3月,中國時報藝文版刊出張百青撰寫的「名曲背後的故事」第一篇「莉 莉梅林」,我看到後立即前往張百青家中拜訪他,並且第一次聽到美國原版唱片 的「真善美」全曲錄音,包括「蘭德勒」。這張唱片並不是茱麗安德魯斯主演的 電影原聲帶,而是飾演第一任「修女瑪麗亞」的瑪麗馬丁(Mary Martin)所演 唱的1959年舞台劇版的「真善美」。

     1988年春,經過漫長的11年後,我找到了這張CD唱片。同年,美國的特麗唱片公 司(TELARC)邀請指揮家昆澤爾(Erich Kunzel)指揮辛辛納堤大眾管弦樂團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重新詮釋「真善美」,擔任瑪麗亞的是女中 音馮史達德(Frederica von Stade )。「蘭德勒」(Laendler)和「華爾滋」 (Grand Waltz)重現在「舞會場景」(The Party Scene)的樂段中。

     1998年,「真善美」再度被搬上東尼獎的「音樂劇」頒獎典禮上,重演1959年獲 得八座東尼獎的盛況。這場最新製作推出了人聲和管弦樂合演的「蘭德勒」,意 境非凡,氣象萬千。不久後我找到1972年「真善美」倫敦王宮劇院(Palace Theatre, London)首演的版本(Original London Cast,1972),這個版本 沒有收錄「蘭德勒」。

     故事還未結束,一些相關的資料陸續被找出來。早在1977年,我著手研究華爾 滋的故事時,便在台北早期販賣西洋書籍的書店中,找到皇家出版社翻印的「 理察羅傑斯之歌曲集」(The Songs of Richard Rodgers),出版日期為1974年 ,正是我學習土風舞學得最認真的時候。

     學人出版社於1980年出版的「真善美」,由丁貞婉翻譯的原著,也被我找到。 後來,台北唯翔文化公司推出二卷錄影帶「菩提樹」和「菩提樹續集」,被我發 現。這二部電影是德文版,1956年出品,比百老匯的舞台劇(1959年)更早。後 來的舞台劇和電影「真善美」,受到德文版的啟示甚多。德文版的電影中並沒有 雙人舞的場景,那場舞會是美國人的點子。

     「真善美」的故事至此告一個段落,編出「真善美」舞蹈的陳驥老師仍然健在, 感念他的人卻幾乎全不見了。

「永遠的真善美」第二樂章

     1989年1月30日下午,我在公館附近的書店中發現「真善美」的中文譯本,書本 曾泡過水,書皮已泛黃,老板娘見我非常喜歡,免費送我。我花了一晚,一口氣 全部讀完。中文譯本的第三頁附了一張「原著作者致中國讀者書」,簽名者正是 瑪麗亞達菩(Maria Trapp)本人。這張附錄最重要的資訊是在信箋上的抬頭和 地址「達菩家庭旅館(Trapp Family Lodge),史托威(Stowe),佛蒙州 (Vermont)」,當時網際網路還未出現,儘管我知道上述資訊,卻無可奈何。

     直到1997年因為研究啤酒世界的需要,才買進電腦開始上網,在入口網站 Altavista 輸入「The Sound of Music」後,我看到了「The Trapp Family Lodge」的網站,網址是 www.trappfamilylodge.com. 然後再聯線到「真善美」 詞曲創作者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的網站,網址 www.rnh.com,以及發行「真善美」的福斯電影 公司,網址 www.foxhome.com/soundofmusic/som.html。

     從1973年學會跳「真善美」,到1997年找到 Trapp Family Lodge 的網址,長達 24年的光陰便在指間流過。1973時我正滿20歲,當我撰寫本文時已經超過不惑的 歲月很多很多年,一步步邁向知天命之年。

     「真善美」對我的另外一個意義是── 啤酒史和啤酒世界的研究。此話怎麼說? 我在1993年9月下旬前往慕尼黑,參加四年一度的啤酒飲料技術展(drinktec interbrau muenchen '93),巧逢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 Muenchen),就在展覽會場對面的草坪上盛大開幕,對我造成了致命的吸引力。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首府,而我非常熟稔的華爾滋和蘭德勒,正是出自這裡。當 我一頭躦進著名的「宮廷啤酒廠」(Hofbraeuhaus)巨大的啤酒帳篷內,正打算 大快朵頤一番時,位於帳蓬中央的民俗樂隊突然傳出我非常熟悉的曲調,我在驚 喜之餘立即查出,原來這首曲子正是「宮廷啤酒廠」的廠歌(HB Song),德文 歌名為「In Muenchen steht ein Hofbraeuhaus」,中文的意思是「慕尼黑的宮 廷啤酒廠」。

     1939年慕尼黑啤酒節期間,由柏林來的作曲家 Wiga Gabriel 受到現場歡樂氣氛 的感動,即席創作這首曲子送給「宮廷啤酒廠」當見面禮。Gabriel 創作的名曲 採用的節奏正是「蘭德勒」舞曲的節奏,後來又稱為 Haushamer Laendler。民 國57年,「Haushamer Laendler」被引進大專校園的舞會中,舞名就叫「蘭德勒 」(Bavarian Laendler)。「Laendler」翻譯成英文,接近於「Country Dance 」的意思,但更帶有地區性或區域性的含意。在德奧民謠和民俗音樂中,Laendler 是很重要的傳統文化名詞。【End】 (全文完)


回到首頁 回專題論述目錄 回上一篇 到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