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拉西扯-016

跑馬燈



很多年前,舞界某大老說,比賽再這樣搞下去,有一天會「裁判比選手多,工作人員比觀眾多」。看看現今比賽場景,真是不幸,竟然被這位大老說中;常常看到比賽現場,場中就二、三對選手,場邊卻站滿一圈裁判,人數至少15位起跳。

早年比賽沒有單人組,選手背號200號,有時候也會不夠,現在常常200號剩100多號。參賽選手有多少對,只須看選手背號剩多少即知。現在單人組比賽很流行,如果把單人組算進去,200號也是綽綽有餘,可見國標舞比賽界,發展幾十年來,不但沒有成長,反而還有倒退跡象。

雖然參賽選手越來越少,但是一些選手聯誼性質社團,卻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無論比賽場合或是聯歡舞會,只要有舞蹈聯誼團體參與演出,現場一定是軍容壯盛,場面熱鬧非凡。講白了,選手人數有成長,但就是不願意參加比賽,寧願繳較少的報名費,大家一起上場以舞會友,一定比參加比賽跳的更歡樂、更過癮。讓選手們失去比賽競技意願,報名費多寡,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早年國標舞比賽剛盛行時期,選手人數相對比裁判多,一組比賽,裁判人數大約是5或7位,頂多到9位已經不得了。那時候成績計算,全部由人工抄寫及統計,裁判太多,也會影響賽程流暢。

那時候,曾發生一個有趣現象;組別越高,裁判越少,低組別(新人組、業餘組或壯年組……)裁判人滿為患,到了職業組,裁判剩下三位。筆者當時針對這個問題,請教舞界前輩,得到的答案是,沒有人願意當壞人,因為有段時間曾流行決賽當場舉名次牌,一個蘿蔔一個坑,必須當場排出名次,音樂一停,一翻兩瞪眼,成績瞬間揭曉,緊張刺激,裁判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現在比賽,與早期最大不同是,裁判比選手多,而且熱衷於評判高組別,僧多粥少怎麼辦,主辦單位也很聰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巧妙設計出評審「跑馬燈」絕招。比賽場,常常可以觀賞到台灣獨有的風景,場邊黑壓壓擠滿一群裁判,等著排班上場評分;職業組五首舞曲,每一首曲子換一組裁判,一組裁判最保守估計13位至15位(甚至17位以上),場邊裁判輪班上場急如星火,進進出出熱鬧滾滾。

每一首舞曲(或兩首)換一組裁判,全世界絕無僅有,只因比賽界普遍認知偏差,加上虛榮心作祟,主辦單位擺不平,只好出此「妙策」,雖然滿足了「市場需求」,但無形中也淡化了評審的專業形象。(2019/09/1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