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拉西扯-003

比賽組別今昔



舞界朋友開玩笑回應,認為筆者短文標題「東拉西扯」不夠嚴謹,說我是否有阿茲海默症,記憶無法連貫,才會東拉西扯?舞蹈使人心情愉悅,輕鬆自在就好,何必那麼嚴肅呢?讓我們一起繼續∼東拉西扯吧!

台灣早期國標舞資訊封閉,跟舞蹈先進國家接不上軌,從比賽組別名稱可見一斑。那時候比賽很少,幾年才有一場;組別稱呼,與一般運動項目類似,分甲乙丙丁組;甲組即現在職業組,乙組即現在業餘組,丙組即準業餘或壯年組,丁組是新人組……。

1980年代與世界舞壇交流逐漸頻繁,比賽場次也開始增多,組別名稱有了變化,剛開始的晉級方式是,業餘組(三項)冠軍後晉級職業組(五項)。不久,改成職業A組(職業組)、職業B組(職業新星組)、業餘A組(業餘組)、業餘B組(業餘新星組)。業餘A組(三項)冠軍晉級職業B組(四項),職業B組冠軍晉級職業A組(五項)。

國際慣例,把職業組分為:職業組、職業新星組、業餘組、業餘新星組……。如此分組應該是最標準分法。但是,主辦比賽是每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照道理講,如果最高組別是職業A組,下一組應該是職業B組,不應是職業新星組。業餘組近一、二十年來也新增一個重要組別:業餘五項組,舞技突飛猛進(另專文討論)。

1980、90年代,國標舞比賽競爭激烈,常常要經過初賽、複賽淘汰,才能晉級決賽,而且一律六對入圍決賽(世界通用規則)。當年規模最盛大國標舞比賽,首推1989年第一屆「林口世界盃」,職業組摩登舞參賽選手多達60幾對,從下午一點多開賽,經過初賽、複賽、準決賽,至下午四點多,才選出八對入圍決賽選手,這應該也是台灣八對入決賽的先河。

國標舞比賽,到了21世紀,職業組別有了驚人的「發展」;一般常見的職業組別共有:職業公開組、職業組、職業A組、職業新星組、職業新星A組、職業新星B組、職業C組……。多年來,選手人數沒有明顯成長,組別卻越分越細,別說複賽,常常初賽也免了,直接決賽,通通有獎,皆大歡喜,但也淡化了競技意義。此現象對舞蹈長遠發展,是好是壞,值得大家探討。

最後順便一提,比賽舞科目前是以英文字母為代號:W=華爾滋、T=探戈、F=狐步、Q=快步、VW=維也納華爾滋、S=森巴、C=恰恰恰、R=倫巴、P=鬥牛舞、J=捷舞。建議維也納華爾滋以V代表即可,簡單明瞭,編排更美觀。 (2018/08/1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