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術天地(30)

Contra Check舞步的技術問題探討

轉載自「舞世界月刊」193期
作者:沈寧遠;IDTA Fellow / Facebook摩術學堂社團主持人
摩術學堂:http://www.facebook.com/groups/BTSociety/




Contra Check舞步該怎麼跳?簡單說就是:第一?男士跳前進左腳的Tango Walk (女士後退右腳的Tango Walk)並煞車,第二步重心回到右腳,第三步引導女士到PP的位置上結束。它是慢華爾滋中的一個標準舞步,一般翻譯成:反向抑制步,被廣泛運用在每一種舞科中,也是一個美麗的線條舞步(Line Figure),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它的技術問題。

一、第一個問題是:IDTA 在最新版(2011)的書中把前一版(2007)的Contra Check舞步表內容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改了哪些?為什麼要改?:(舞步表如下)

1. 從上面的舞步表中,我們可以知道2011年版的舞步表作了下面這些改變:

1). 步位:男女的第三步從原來的to side in PP,改成:男士to side and slightly fwd in PP;女士Diag. fwd right side leading in PP。

2). 腳法:男士第一步Heel 改成 Ball Flat;女士第1,2步 TH, HT改成T, T。

3). 轉度:原來是第三步男士不轉(no turn on 3),女士第2-3步右轉1/4(1/4 to R between 2 and 3),改成男士Body continue to turn right on 3,女士3/8 to right between 2-3。

4). 方位:因為轉度的改變,方位就從原來男士第三步的Moving along LOD, facing DW,改變成Pointing DW body facing Wall;女士則從原來的Moving along LOD, facing DC,改變成Moving DW, Pointing LOD。

2. 從上面的改變來看, IDTA 2011年版在跳法上作了下面的變動:

1). 後接舞步本來是往舞程線(LOD)移動,現在改成繼續往斜牆壁(DW)移動。(這和第三步的步位有很大的關係)

2). 本來是兩人結束在1/4 PP位置上,現在改成結束在1/8 PP的側行位置上。

3). 因為要結束在1/8 PP位置上,因此男士要讓女士多轉1/8(3/8 between 2-3),所以男士在第三步身體要繼續右轉。(因為男士不轉,因此男士身體都要繼續右轉,才能引導女士到PP位置,不管是1/4 PP或是1/8 PP,2007年版的舞步表應該是漏掉了)。

4). 因為第三步移動方向和轉度的改變,所以結束方位就變成了:男士指向斜牆壁、女士往斜牆壁移動並結束在指向舞程線。

5). 同理,因為第三步移動方向和轉度的改變,所以步位就從原先的to side in PP,變成了:男士向側稍前、女士斜前進右側引導的1/8 PP位置上。

6). 男士第一步本來蹲得比較低(腳法用Heel)的Check,且重心往前移動比較多(讓女士落了腳跟 -- TH),現在改成是比較高位置的Check(腳法用Ball Flat),且重心往前移動比較少(女士只到Toe)。而因為第一步這樣的改變,就會自然使得女士第二步的腳法從HT變成Toe。

3. 把上面的內容綜合一下,簡單說就是改變了下面三件重要的事情:

1). 結束位置從1/4 PP改變成1/8 PP。

2). 因為第三步步位和PP位置的改變,使得Contra Check後面的銜接舞步本來該往舞程線移動,現在要改往斜牆壁移動。

3). 本來是比較低位置上的Check,改成站得比較高;本來男士重心往前移動比較多(女士第一步落腳跟),現在改成移動比較少(女士不落腳跟)。

二、問題來了,為什麼2011年版要改變上面說的三件事情呢?優缺點是什麼?後面依序來探討。

1. 先談簡單的問題:Check位置的高或低?筆者認為這應該可以隨舞者的喜好,基本上對舞步形態並沒有影響,改不改應該一點也不重要。另外,第一步Check時男士的重心移動,要讓女士的腳跟落地與否(還是腳尖就好)?筆者認為這也是可以隨舞者的喜好,改不改應該也沒什麼關係。但是下面接下來的兩個問題才是本篇的重點:1/8 PP和1/4 PP有何不同?怎麼引導才能合理的結束在PP位置上?

2. 我們曾經在本刊摩術天地專欄第一期Chasse from PP的主題中,談過PP側行位置的問題,這裡再度說明一下。

1). PP位置的特色就是:在握持的情況下,兩人同時前進。因為雙手閉式握持著,所以兩人的腳不可能都朝向正前方,一定會有夾角。因此在PP位置上產生了兩種不同的關係位置,一種是男女士的腳內夾角1/4 (90度),另一種是內夾角1/8 (45度),前者是 Whisk 的正常位置,後者是擺盪舞蹈正常的 PP 位置(如Open Telemark, Open Impetus Turn …)。

2). 所謂1/4 PP,就是指從閉式舞姿位置上(兩人的腳尖向對,腳尖的方位相差180度),有一人或兩人把腳往外打開成90度(1/4圈),使得兩人的腳尖方向呈現互相垂直的情況。而所謂1/8 PP,則是一人或兩人把腳往外打開成135度(3/8圈),此時男女腳尖的內夾角度是45度(1/8圈),因為筆者習慣以內夾角的銳角角度來描述這個位置,所以叫它作1/8 PP(請注意,它的鈍角是3/8,也就是從閉式舞姿到1/8 PP的位置,它必須打開得比1/4 PP更大)。

3). 上面兩種PP位置在前進時,對男女士的步位(Positions of Feet)會造成什麼不同的結果?當在1/8 PP位置上前進時,移動方向會以某個人(通常是男士)的腳尖方向為方向,所以步位會是前進在反身位置和PP位置上(Forward in CBMP and PP),另一人的步位則自然就會是前進交叉在CBMP和PP的位置上(Forward and Across in CBMP and PP);而當在1/4 PP位置上前進時,前進方向則會朝向兩人的中間方向移動,此時男女士的移動方向(Direction)是和各自腳尖的方位(Alignment)不一致的,而且兩人的步位都會是前進交叉在CBMP和PP的位置上(Forward and Across in CBMP and PP)。

3. 這兩種PP位置該如何運用? ………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1).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都是往前彎曲的(側向的彎曲範圍很小,也容易受傷)。因此,當我們在移動的時候,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向是:腳尖的方向。

2). 從正常的閉式舞姿位置,要轉到1/8 PP或1/4 PP的位置上,哪個比較困難?前面解釋過了,是1/8 PP。為什麼?因為轉到1/4 PP只要轉1/4 (90度),而轉到1/8 PP則要轉3/8(135度),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從閉式舞姿轉到1/4 PP位置要比轉到1/8 PP的位置容易做到。因此,如果可以選擇,我們會用1/4 PP的位置,而不會故意轉到1/8 PP的位置上,除非有特別的原因。

3). 當我們在1/8 PP的時候,移動方向總會朝著男女士中某人的腳尖方向前進,因此整體移動效率上,會比1/4 PP時,兩個人的腳尖都不在移動方向上,要來得好。

4). 把上面的分析結果綜合一下,結論是:移動距離比較長的擺盪類舞蹈,應該以1/8 PP為主要的PP位置;而以Walk為移動方式,移動距離比較短的Tango舞,就可以選擇用1/4 PP為主要的PP位置。這也就合理的解釋了為什麼在華爾茲、狐步、快四步裡的PP位置大都是1/8 PP,而Tango PP則多是1/4 PP的原因。

5). 有沒有例外,當然有!例如擺盪舞蹈中的Whisk舞步,因為只能轉成1/4 PP,轉不到1/8 PP的位置(很困難),所以只得停留在1/4 PP的位置上 …… 諸如此類。

4. 問題來了:在Contra Check舞步裡,到底應該用什麼PP位置(結束在哪一種PP位置上)?

1). Contra Check 是華爾滋的標準舞步,因此理論上,最好轉到1/8 PP上,以方便後面銜接舞步的擺盪移動。

2). 既然如此,為什麼IDTA 2007年版的書裡用的是1/4 PP呢?嗯,一定有蹊蹺! …… 筆者查了一下幾個重要協會的技術書籍(ISTD, UKA, WDSF),發現Contra Check這個舞步它們都是結束在1/4 PP的位置上,所以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使它不容易跳到1/8 PP的位置上?

三、這就導引出來第二個重要的問題:Contra Check該怎麼引導,才能結束在PP位置上?該是哪種PP?後面繼續來分析:

1. Contra Check的標準步是:第一步往斜牆壁移動,第二步剎車回頭(往逆斜中央移動),重心回到右腳上,第三步引導女士跳到PP位置上。

2. 因為男士是第一步先往前,第二步再往後並升高(Rise e/o 2),然後第三步跳到PP位置上結束,所以:

1). 因為第二步是在升高的狀態下(在腳尖上)跳到第三步,因此第三步男士不太可能再往前移動。也就是說,最後一步的步位不可能像Open Impetus Turn的斜前進(Diag. fwd Right Side Leading),只能向側或繼續向後移動。換句話講,對男士來說這裡的情況比較類似Open Telemark的情況(Contra Check 2007年版的舞步表是結束在男士向側移動)。請注意,Open Telemark是男士自己打開成PP(女士沒轉),但Contra Check不是;Open Telemark最後一步的步位是向側稍前,不是向側。

2). 因為Contra Check舞步的第三步,男士並沒有轉,所以單純是男士身體右轉把女士打開成PP的情況,因此女士最後一步的步位,向側是最簡單的跳法,想要像Open Telemark的斜前進(Diag. Fwd. Right Side Leading),基本上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Contra Check的第三步對女士而言是類似Open Impetus Turn的情況。

3). 從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來Contra Check特別的地方,它不完全是左轉Open Telemark的情況,也不完全是右轉Open Impetus Turn的情況,它剛好介於兩者之間 – 它沒轉!也就是說,Open Telemark和Open Impetus Turn的最後一步都和Contra Check 的情況不完全一樣,所以引導到PP的技術當然也不該一樣。對照一下舞步表,大家會發現IDTA 2011年版引導女士到PP的跳法,是採用了Open Telemark的方法,透過上面的分析,顯示這應該是有問題的!

3. 既然男、女士都只能向側,則最簡單容易的跳法就是兩人維持在1/4PP的位置關係上,這就是舊版(2007年版)舞步表中的跳法:第三步兩人都Moving along LOD(是指1/4 PP的中間方向是往舞程線移動的),兩人都to side in PP,結束在男士Facing DW、女士Facing DC的方位上,後面該繼續往LOD移動。

4. 如果男士第三步的步位不是向側,而是:向側稍前(依然面對斜牆壁),則代表男士的重心移動方向是:前進、後退、再度稍微前進移動。試想在一個舞步內、在腳尖上,男士的重心要這樣的來回移動,這是不是很難控制(所以男士的步位不該和Open Telemark一樣)?另外,男士如果向側稍前,代表後接步想要往男士的腳尖方向(斜牆壁)移動,因此女士要轉3/8才有意義(才能形成1/8 PP的位置)。…….. 而這正是IDTA 2011年版舞步表裡的跳法!

5. 對女士來說,這兩種跳法的第三步她都被男士再度的推往斜牆壁移動,差別只是轉1/4時是:向側移動(女士的重心還是往斜牆壁移動 -- 對1/4 PP來說是Along LOD),但是當轉3/8時則是:斜前進側引導(重心也是往斜牆壁移動)。但是對男士來說就不一樣了,當步位是向側時,重心是往斜中央移動(對1/4 PP來說是Along LOD)。而當步位是向側稍前時,重心則是偏往舞程線移動(往斜牆壁靠過去),這時Contra Check的移動方向趨勢,就變成先往斜牆壁、然後往逆斜中央、再往斜牆壁靠過去(在高位置的腳尖上),在這同時還要身體右轉引導女士轉3/8 到PP位置,並再把女士推往斜牆壁。簡單說就是,1/4 PP的跳法要比1/8 PP相對容易多了。

6. 所以,從運動力學上來分析,男士第三步理想的跳法是:

1). 男士不轉的Contra Check (男士引導女士打開成1/4 PP):男士引導女士往1/4 PP的LOD移動(along LOD),自然結束在男士面向斜壁、女士面向斜中央的方位上(女士轉1/4),下一步往LOD移動。……….. 這就是2007年版舞步表的跳法!

2). 男士左轉1/8的Contra Check(男士自己左轉打開1/8,也引導女士右轉1/8成1/4 PP位置):男士引導女士往1/4 PP的斜中央移動(to DC),結束在男士指向LOD,女士面向中央的方位上,下一步往斜中央移動。

3). 男士左轉1/4的Contra Check(男士自己打開成1/4 PP;女士不轉):男士引導女士往1/4 PP的中央移動(to Center),結束在男士指向斜中央,女士面向逆舞程線的斜中央,下一步往中央移動。……………對男士來說,這是最容易的跳法,因為男士繼續第二步後退的方向(不需要再改變第二步的移動方向)!

4). 當然形成1/8 PP也是可行的跳法(只要不再往斜牆壁移動),但是全部3/8的轉度不能都讓女士轉,男士自己也要轉,會比1/4 PP難跳一些,在此我們就不說明了。

四、上面我們花了很多篇幅來談Contra Check的第三步該怎麼跳,沒錯,第三步才是最難的,不覺得嗎?那第1,2步有沒有可以說的呢?

1. 前面說了,第一步就是男士左腳前進(女士右腳後退)的Tango Walk,然後把重心停在兩腳中間,因此第一步要注意的是驅動的基本動作,重心要往前推送到兩腳中間,不要卡在原重心腳上,而用上部身體壓過去。

2. 上部身體的向左轉動是為了要平衡左腳的移動(LF fwd in CBMP),那是一個自然的反應動作(不是主動的動作),身體會隨著腳的位置持續配合著轉動,不要故意去轉身體。

3. 要等到下部身體都已經到位,穩穩的支撐著上部身體之後,才可以作上部身體的延展的動作,否則平衡就會很困難。

4. 別忘了,第二步重心回到右腳的過程中,身體和腳也會有和第一步一樣的對轉平衡動作,上部身體會往右轉回來(Body turn to Right on 2),那也是自然的,不要故意去轉身體,要移動重心(移動腳),讓身體自然的去配合腳。

5. 第二步必須要等到重心已經回到了男士的右腳上(身體也轉正回來了),才開始上升(Rise e/o 2),不要在半路上就想要升高。

五、結論:

1. Contra Check 顧名思義就是,做完之後要回頭往反向移動的意思,因此它也是在舞池運用(Floor Craft)上的一個重要舞步。但是因為運動力學的原因,想要回頭之後再側移回到原始的方向上,是有相當困難度的(2011年版的跳法就是這樣)。筆者認為IDTA 2011年版的舞步表是有問題的,最好不要這樣跳,建議還是參照2007年版的舞步表來跳,世界上其它幾個著名的協會,至今也都是採用2007年版的跳法。

2. Contra Check最困難的地方是在第三步,IDTA 2007的標準跳法是:

1). 第三步結束在1/4 PP的位置上(最簡單容易),男女的步位都是:to side in PP。

2). 以平面直角座標為參考座標,如果Contra Check 男士第一?的移動方向是往上,則第三步要往第三象限移動才合理好跳,因此最接近第一步方向的就是向左移動(也就是向正側方移動 – 和第一步的方向差90度)。例如:往斜牆壁作Contra Check,第三步男士的重心要向側(往DC)移動,並引導女士轉1/4向側往DW移動,形成1/4 PP(這叫along LOD),下面要往1/4 PP的中間 -- 舞程線移動。簡單說就是:Contra Check之後的移動方向要往Contra Check第一?方向的左側1/8方向移動。

3). Contra Check的標準舞步是結束在PP位置,但是它也可以結束在閉式舞姿。同理,此時第三步要引導女士一起左轉1/8(含,以上),結束之後,要往LOD舞程線移動(走外側舞伴)。當然左轉1/4往DC斜中央也可以(比較困難),重點是,不能再朝向斜牆壁移動(非常困難)。

3. Contra Check這最後一步之所以會困難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舞步的移動方向不斷的在大角度改變,而且每一步都改變,更何況還要作握持位置的變換(從閉式到PP),這當然要比Open Telemark或Open Impetus Turn的PP動作要難的多。困難的關鍵在下面三點,第一是:來回移動本來就是最困難的;第二是:第二步已經在腳尖上了,所以對第三步的控制能力很低;第三是:沒有擺盪的動能可以利用。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我們該用轉度最少、最簡單直接的跳法來完成它,使得引導與跟隨可以容易一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