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術天地(26)

Bounce Fallaway的技術問題探討

轉載自「舞世界月刊」189期
作者:沈寧遠;IDTA Fellow / Facebook摩術學堂社團主持人
摩術學堂:http://www.facebook.com/groups/BTSociety/





Bounce Fallaway with Weave Ending 是狐步的一個標準舞步,共有八步,後四步是標準的Weave Ending舞步,而前四步則是所謂的Bounce Fallaway。Bounce Fallaway是一個很特別的舞步動作,除了它有Fallaway的形態之外,它還有Bounce(彈跳)的特色。本期的摩術天地,我們就來探討這個舞步的祕密!

一、首先,這個舞步的名稱在IDTA 2011年版的書裡把它改成了Lilting Fallaway with Weave Ending(Lilting 一般是形容輕快活潑的聲音),IDTA為什麼要把Bounce 改成Lilting我們不知道,但舞步跳法並沒有改變,因此這裡我們仍延用大家都熟悉的舊名稱來稱呼它。IDTA 2011舞步表如下:

二、在2013年三月份第157期舞世界月刊摩術天地(3)中,我們談過了Fallaway Reverse and Slip Pivot舞步,內容中曾經說到筆者對Fallaway的看法,也提到在Fallaway的身體位置關係下,ISTD或IDTA舞步表裡的步位(Foot Position)讓筆者難以理解。為了便於探討說明筆者的看法,因此筆者另行製作了一張舞步表,提供諸位看官在下面的技術分析中,可以參考比較。舞步表如下(後四步是標準的Weave Ending舞步,故僅列出前四步):

三、有關這個舞步的技術問題,筆者的看法與意見大多已經反映在舞步表中,故以下我們將以筆者的舞步表(下面簡稱:P版舞步表)為結論,並以兩張舞步表相異之處為對象來做研究與探討,方便大家作對照思考。

1. 步位(Positions of Feet):男士第二步的?位不同。

1). 有關Fallaway的字義與步位問題,筆者在摩術天地(3)第157期舞世界月刊中(Fallaway Reverse and Slip Pivot)已經談過了,在此僅列出該篇文章中的相關問題,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前往參閱,在此不再贅述:

-- Fallaway 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從PP位置(側行位置)往後退就叫 Fallaway,可是為什麼PP後退要叫 Fallaway 呢?

-- 為什麼一定要 Fall-Away 呢?兩個人的外側腳都後退交叉在反身與側行位置(Back and Across in CBMP and PP),不是就不會分開了嗎?

-- 前面說的是在PP位置上外側腳後退會造成Fall-Away,那內側腳後退有Fall-Away嗎?內側腳後退的步位該是什麼?整本IDTA書上為什麼都是Back and Side Leading in Fallaway 而不是Diagonal Back and Side Leading in Fallaway?

-- 這個舞步女士是一直往斜中央移動,還是像IDTA舞步表寫的,中間會往LOD偏移?

2). 男士第二步的步位,IDTA是:RF Back Right Side Leading in Fallaway Position,P版舞步表中則寫著:RF Fwd Right Side Leading, End in RF to Side in Fallaway Position(為什麼這樣改?摩術天地3中有說明!)。也就是說,不管舞步是Fallaway Reverse and Slip Pivot,還是Bounce Fallaway with Weave Ending,男士第二步的跳法都是一樣的:右腳先往斜中央直前進,右側引導,然後男士自己在右腳上左轉1/4,身體成PP位置(這時的右腳步位就會是:to Side)。女士則因為男士右腳前進側引導的動作,就會先是左腳後退左側引導(閉式舞姿位置),然後第二步結束在PP的身體位置上。

2. 轉度(Amount of Turn)與方位(Alignment)

1). 轉度與方位是息息相關的(轉度與步位也有關係),上面兩個舞步表中,轉度不同之處在男士的第二步和女士的第三、四步。

2). 男士第二步:IDTA寫著1/4 between 1-2,P版則是1/4 on 2,兩者的差別是:IDTA轉得早。IDTA的這種轉法很容易讓女士的左腳在第二步發生左轉的現象,這當然是錯的,也正是多數人跳Fallaway Reverse或是Bounce Fallaway時的錯誤。正確的跳法,是男士先把女士引導到正確的位置上(女士左腳後退側引導,利於第三步右腳可以踩在CBMP的位置上),然後自己才轉,因此轉的時間會比一般Swing Dance的擺盪轉來得慢,所以筆者認為這裡應該要1/4 on 2比較正確。請注意,這個時間上的差別,會使得男士的轉動發生在不同的腳上,1/4 between 1-2是轉在第一步(左腳)上,而1/4 on 2則是轉在第二步(右腳)上。

3). 女士的第三、四步:IDTA寫著Start to turn Left on 3, 1/2 between 3-4,P版則是1/8 to Left between 2-3, 3/8 between 3-4。先看看男士怎麼做,男士在第2-3步Swivel轉1/8,第三步改往舞程線移動,左腳後退在CBMP與Fallaway的位置上。男士2-3步的移動與轉動一定會造成女士的相對動作,IDTA說女士第三步開始左轉,然後把全部的轉度放到第3-4步,意思是男士自己轉1/8 的時候並不影響女士的方位。筆者則認為比較合理自然的動作,應該從第二步的後半拍開始,女士跟著男士一起轉1/8,原因是,沒有理由故意讓女士晚轉(女士有1/2的轉度要完成),女士2-3先轉1/8也有利於第三步右腳後退在CBMP的步位上。這樣男女的方位就會是從第二步的男士背對斜牆壁,女士背對斜中央(1/4 PP),改變到第三步男士背對舞程線,女士背對中央,兩人一直維持著1/4 PP的身體關係位置。

4). 在移動方向(Direction)上,筆者認為男士讓女士一直往斜中央移動是最佳的跳法,然後自己在第三步稍微偏往舞程線移動(Fall-Away),第3-4步再左轉1/8轉回往斜中央的方向上,接回女士。因此,女士第二步的方位,IDTA寫Moving down LOD(筆者認為有問題),P版舞步表則把它改成 to DC,而第三步男士偏往LOD(Down LOD),女士則繼續往DC移動(to DC)。

5). 當然男士也可以少轉(第四步不轉 -- 刪除1/8 between 3-4),從第四步開始引導女士轉往舞程線移動(女士1/4 between 3-4),但是這時男士第四步右腳的步位就要改成:向側稍後(to side and slightly back)。這種跳法因為改變了女士的移動方向,所以並不會比IDTA標準的轉度好跳,不過這是ISTD的標準跳法。

3. 升降(Rise and Fall)與腳法(Footwork):這才是本篇的核心問題 – Bounce Fallaway。

1). 大家會發現兩張舞步表的升降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腳法就不相同了。舞步表中告訴我們的升降,換個說法也就是Bounce Fallaway的Bounce動作,它是在第一步結束時升高起來,在第二步結束時下降,然後在第三步結束的時候再升高,第四步則維持升高的狀態。問題來了,這種升降的腳法應該是什麼呢?首先,兩張舞步表告訴了我們:男士的第三、四步腳法不同;女士的第一步腳法不同,我們配合著升降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2). 先看女士第一步的腳法,IDTA寫著THT,P版則是TH。第一步的升降是先降低再升高(Down on 1, Rise e/o 1),也就是說當男士往前驅動並升高到腳尖上的時候,女士的重心已經後退到腳跟了,此時除非男士剎車後退,否則女士是不可能再往回移動重心到腳尖上。更何況第一步驅動步的目的是在製造往前移動的能量,因此從引導與跟隨的角度看,TH才比較合理。我認為女士既然是跟隨的角色,則她應該是不可能在第一步驅動步上自然的跳成THT的(除非是跳套舞,女士自己想要這樣跳),也就是說,男士在驅動步上是不可能引導女士跳出THT腳法的。

3). 男士第三、四步的腳法:IDTA寫著TH, THT,P版則是THT, T。先談第三步,男士第三步的升降是Down on 3, Rise e/o 3,所以是先低再高,而男士是引導的角色,因此第三步想要跳TH或THT都沒問題,就看怎麼跳比較自然好跳。因此,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兩種跳法都是可行的,現在探討的是何者可能比較好跳一些,這就和後面第四步的跳法有關係了。

4). 先繼續說第四步的腳法(IDTA是THT,而P版是T)。先要說明的是:IDTA和ISTD的Bounce跳法是不一樣的,IDTA 彈跳兩次(升高兩次),而ISTD彈跳三次(升高三次)。意思是這裡有兩種跳法,彈跳兩次的是:第一步升高起來,第二步降低下去,第三步再升高起來,然後第四步就不再刻意降低了(升降是Up on 4),只是把膝關節放鬆,以銜接進入後面四步的Weave動作(注意,Weave的動作特色也會有一點點的彈跳感覺,但那並不是Bounce,並沒有真正的降低)。第二種彈跳三次的跳法是:第一步升高起來,第二步降低下去,第三步再升高起來,然後第四步再降低下去(升降是Up on 4, Lower e/o 4),然後第五步再升高起來。

5). 按IDTA彈跳兩次的跳法來說,第四步既然不再降低,則腳法就應該不會是THT,用Toe似乎比較合理(這就是P版改成Toe的原因)。至於第三步的腳法,前面說了其實TH或THT都是可行的,只是這裡因為要引導女士從PP轉回閉式舞姿,而且轉度很大(3/8),需要比較多時間,因此筆者認為男士跳THT除了第三步可以升得更高(Bounce的感覺更明顯)之外,在第三步左腳的重心上也可以停留得比較久,有利於引導女士的3/8轉動。如果只是TH則雖然動作比較自然簡單,但是重心一旦到達腳跟,就會繼續往後移動,這就會使得引導女士的轉動變得比較急促。

6). 但是如果彈跳三次,則因為第四步還要再下降下來,因此第四步就變成和第三步的升降是一樣的情況,也就是說TH是必然的,但是因為後面要進入Weave的動作(在腳尖上漫步的狐步特色動作;Weave Action是沒有驅動步的,必須從前一步就開始用腳尖進入Weave Action動作),所以跳THT會比較適合銜接Weave(不會有驅動的感覺)。但是第四步如果要用THT的腳法,那第三步就不適合用THT的腳法(連續兩個THT會很怪),被我搞昏了吧? ……. 。也就是說,如果用IDTA第三、四步的腳法(TH, THT),則應該是用彈跳三次的升降來跳這個舞步比較合理,這時第四步的升降就要從Up on 4改成Up on 4, Lower e/o 4,然後第五步再用腳尖升起來。

7). 還有一件事情要特別說明:Bounce Fallaway with Weave Ending這個舞步因為包含有兩種風味鮮明的技術,一個是Bounce Action,另一個是Weave Action。為了要表現這兩種技術特性,IDTA和ISTD選擇了不同的腳法。IDTA是按照Bounce的升降需要去安排自然的腳法,也因為如此,所以在轉換的地方(第四步Bounce 轉換成Weave Action),男士變成要THT(針對三次彈跳的跳法;如果兩次彈跳則直接用T就可以了)。ISTD的方法就跟IDTA不同,ISTD把重點放在Weave的味道上,所以它除了第一步驅動步和最後結束步之外,全程用Toe,前四步Bounce 的升降也用Toe來達成,這種方法同時也解決了上面那些複雜的解釋與說明。(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ISTD的舞步表)

4. 其它:

1). CBM:IDTA舞步表中男士第四步沒有CBM(CBM_T:CBM for Turn)。

2). Sway:除了最後兩步(第7,8步)改變移動方向轉往斜牆壁,因此必須有傾斜之外,其它都不需要傾斜,這裡也可以間接證明,整個舞步過程是一直往斜中央移動的(除了男士第三步的Fall-Away之外),原則上它並沒有改變移動方向。

四、以Bounce Fallaway with Weave Ending的前四步來和Fallaway Reverse and Slip Pivot比較,它們除了升降與腳法不同之外,還有就是第三步到第四步的男士引導動作。Bounce Fallaway 男士就只是從第三步PP的位置上自然解扭轉回到正常的閉式舞姿,什麼也不用多做;但是Fallaway Reverse Slip Pivot第三步之後,男士則必須先為Pivot做準備,因此身體的位置(就是握持的位置)要先抑制著不轉,不要讓女士跟著轉動,先把自己的右腳放到正確的地方(放到女士左側臀部的外面 -- Slip的動作),然後才讓女士跟著一起轉正並Pivot回到閉式舞姿(男士要讓女士的左腳能夠進入男士的兩腳之間)。因此,兩者都是女士轉回閉式舞姿位置,但Bounce Fallaway 是自然的解扭轉,而Fallaway Reverse Slip Pivot是男士先轉(先把臀部解開,變成左側舞伴位置),然後女士才隨後轉回閉式舞姿並一起做Pivot。

五、如果您問我,ISTD、IDTA這歷史悠久的英國兩大協會,其舞步表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問題?我只能說,只要碰到Fallaway相關的舞步,筆者的認知就和他們有很大的不同,我也曾請問過IDTA前任主席Philip Diment,他也沒法回答……。我自己覺得這應該是分解動作和基本定義的不同所產生的問題(什麼是Fallaway握持關係下的後退?),導致在技術描述上的差異(我看不懂),在跳法上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差別。人類肢體的活動範圍很大,舞步技術當然也有其一定程度的彈性,對的方法也可能不只一種,小弟的P版舞步表就提供給各位看官參考,對錯是非就請自行判斷取捨!

六、結論:

1. Bounce Fallaway with Weave Ending的舞步有Bounce和Weave兩個特色動作,舞步的重點在Bounce的升降與腳法。先決定想要Bounce幾次,然後決定要用自然的腳法(IDTA),還是全部用腳尖來跳Bounce動作(ISTD)。

2. 從閉式舞姿引導女士到Fallaway位置的技術跳法不要弄錯,重點在第二步。女士第四步左腳的步位是向側稍前,腳尖指著第五步要去的地方。重點是不管轉多轉少,重心是一直往斜中央移動的,腳是去接重心的,最簡單的跳法是一直往斜中央移動的(不是往LOD)。

3. 簡單說,用腳尖來跳Bounce的腳法比較單純,但是Bounce動作比較困難(要自己刻意做);用符合Bounce升降的自然腳法,則只要腳法對了,正常情況下升降也就會做對(但是腳法比較複雜)。另外,前四步最好使用標準拍子S+QQ,讓第一步的時間多一點,使得第一步驅動下降並升高的動作比較容易做到(Rise e/o 1),然後第二步右腳快速Swivel並降低掉下去,Bounce的味道就出來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