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術天地(15)

Outside Change舞步的技術問題探討

轉載自「舞世界月刊」176期
作者:沈寧遠。IDTA Fellow、中華世界國際標準舞總會秘書長
Facebook摩術學堂社團主持人: 摩術學堂


Outside Change 一般翻譯成:外側換步。這是慢華爾滋裡的標準舞步,在其它舞科裡也經常用到,是運用非常普遍的一個舞步。它並不複雜,初學者就會學到,大家也都會跳,但是裡面所包含的技術議題卻有很多。本期的摩術天地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它到底有什麼特別?有哪些技術問題應該要注意!

一、 Outside Change 到底該怎麼跳?先看看IDTA的舞步表怎麼說。

1. 首先要說明的是,Outside Change 的標準舞步是從男士背對斜中央開始跳,結束在指向斜牆壁,閉式舞姿位置上的,注意:不是結束在側行PP位置上。

2. IDTA 2011 年版的書,已把2007年版的Slight CBM on 2 的Slight 刪除了。

3. Outside Change是個左轉舞步,一般的CBM在第一步,Outside Change 卻是在第二步,很奇怪?另外它改變了移動方向卻沒有Sway?

4. 共有三步,第一步是從CBMP舞伴外側的位置上跳進來,後接舞步的第一步也必須要走在CBMP外側舞伴的位置上。

二、依往例我們用問題來探討這個舞步,首先要問的是:為什麼這個舞步叫Outside Change,它哪裡Outside?Change了什麼?

1. 如果去查閱比較古老的舞蹈書籍,您會發現這個舞步本來是要從Natural Turn 1-3 接進來的。它是在擁擠的舞池裡,因為Natural Turn 1-3 轉不到背對舞程線的方向上(無法轉3/8),只能轉到背對斜中央(只能轉1/4),此時就不適合繼續跳後面的右轉舞步(如Natural Turn 4-6),怎麼辦?

2. 在上面的情況下,Outside Change 舞步就被用來改變身體的轉動方向(從右轉改變成左轉),並再度的跳回面對斜牆壁的方向上,這就是Outside Change 舞步最原始的運用情境。大家可以從舞步表的前接舞步中看到有:”1-3 Natural Turn to end backing DC, step 1 LF back Lady in line”,就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個舞步的第一步,女士原來是該走在正常舞伴內側位置上的。

3. 我手頭上的老書:英國ISTD/1994、英國UKA/2006、還有 Ballroom Dancing /Alex Moore 2002,Outside Change 的第一步都是走舞伴內側(Inline)的,前接步是Underturned Natural Turn 1-3(背對斜中央)。只有 IDTA 第一步是走舞伴外側,我認為原因是:這樣可以確保第一步有CBM_B的身體位置(原因後述),所以IDTA作了修改。(有關CBM的介紹請參閱舞世界月刊第158期—摩術天地4)

4. 因此這個舞步名稱的原意,我認為應該就是:從原來面對斜牆壁的右轉正常”內側舞伴”位置開始跳Natural Turn 1-3,經Outside Change舞步變換為左轉,最後可以回到原來的面對斜牆壁方位上,且下一步改變成走”外側舞伴”位置。(請把它當作是6步:Underturned Natural Turn 1-3 + Outside Change)

5. 所以,"Outside" 並不是指Outside Change的第一步,指的是後接步的第一步。筆者以前曾經介紹過,當移動型態的舞步結束在開腳位置上的時候,ISTD(國際標準舞的創始協會)是連下一個舞步的第一步一起跳進來的。所以ISTD的Outside Change 是四步,第四步的步位就是:RF fwd in CBMP OP。而後來為了避免混淆,IDTA把這種傳統的表達方式改變了,拿掉了這最後一步(變成三步),因此對IDTA來說,這個 ”Outside” 就看不到了,但是舞步名稱並沒有改變。結論就是:”Outside” 是發生在下一個舞步的第一步,而不是Outside Change的第一步!而 ”Change” 指的就是從Inline 改變成Outside舞伴的位置(別忘了把它當作是6步:Underturned Natural Turn 1-3 + Outside Change)。

三、在進入下一個問題(為什麼Outside Change 的CBM在第二步?)之前,先簡單的談談Check、 CBM_B 和 CBM_T 在舞蹈中的運用,因為後面說明的時候會用到!

1. 需要先瞭解筆者的定義,CBM_B是CBM for Balance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平衡CBM;而CBM_T是CBM for Turn的意思,可以翻譯成:轉動CBM。(有關CBM的介紹請參閱舞世界月刊第158期—摩術天地4)

2. 正常的 Check = CBM_B + 換向移動。意思是,Check 是先做了 CBM_B,然後後面要改變移動方向(轉往其他方向移動),也就是說,CBM_B 的動作是不改變移動方向的。

3. 既然 CBM_B 不改變移動方向,那它改變什麼?.......... 答案是它改變了正常的身體轉動方向!什麼意思?舉個例子:華爾滋的開步!一般男士會先前進左腳,跳第0步,然後才跳Natural Turn 的第一步。好,正常情況左腳前進是要左轉還是右轉?左轉對吧!可是Natural Turn 是要右轉呀,所以第0步我們做的是CBM_B,它把我們的身體,從適合左轉的位置改變到了方便右轉的位置(移動方向沒變)。

4. 開步是第0步,接下來就要跳Natural Turn:前進右腳自然右轉,而且要做擺盪!這裡馬上出現三個問題:

1). 擺盪時的身體位置是什麼?........... 答案是:同手同腳!也就是所謂"側引導"的身體位置(注意不是側引導的動作,側引導的動作有嚴格的定義)。

2). 擺盪轉的轉度用什麼來控制?............. 答案是:CBM_T 的身體動作

3). 在時間上,CBM_T 和腳轉動的時間關係是什麼?............. 答案是:先做了CBM_T ,然後腳才轉。

5. 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做個小結論:

1). 不論是哪一種CBM,它都是在說明當時的上部身體與下部身體(腳)的相對關係位置,以及肢體運動的不同方法。

2). Check = CBM_B + 換向移動

3). CBM_B 是身體為了平衡腳的移動,所產生的自然反應,它是身體以脊椎為軸心所產生的Counter Balance,或稱作Counter Rotation 的效應,因為它同步的平衡了腳的移動,所以身體的方位不會轉、移動方向也不會改變。它不是身體的主動動作(Action),它是一個被動的反應動作(Reaction), 如走路、跑步時身體都自然的有這個動作。另外一個重點是,因為重心腳改變了,因此它也改變了身體下一步的自然轉動方向。

4). CBM_T 是刻意做的身體動作,不做就沒有,它的目的是為了要讓整個身體轉動(可以看作是腳的轉動),它可以控制轉動的大小。

5). 不管是 CBM_B 還是 CBM_T 它們對腳的轉動方向之影響都是從下一步才開始。

四、好,正式進入問題:為什麼Outside Change 的CBM在第二步?

1. 問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弄清楚這裡的CBM指的是CBM_B還是CBM_T?…….. 答案是:CBM_T。原則上,書上的CBM指的都是CBM_T,也就是為了要讓腳的方向轉動之CBM動作。

2. 先看第一步:根據前面有關CBM的說明,大家應該能瞭解:Outside Change 的第一步和Natural Turn 4-6 的第一步,雖然都是後退左腳,但是身體和腳的關係位置是絕對不一樣的。Outside Change 的第一步是CBM_B的身體位置,而Natural Turn 4-6的第一步則是在同手同腳(側引導)的身體位置(CBM_T的身體位置);前者的功能在為身體的換向轉動作準備,後者則在準備做身體的擺盪。(請以第一步走在內側舞伴位置上來揣摩與思考)

3. 因此Outside Change 是個逆轉舞步(後退左腳正常是要右轉,但此時卻要左轉),因為身體位置轉換的需要,所以第一步是CBM_B,然後才能開始順轉。因此逆轉舞步的擺盪轉正常是從第二步開始的。就是因此這樣,所以No Turn on 1(正常的擺盪轉是Start to Turn on 1)。然後第二步女士左腳前進,要開始正常左轉擺盪!這個時候身體該是什麼動作?還是和第一步一樣的CBM_B嗎?當然不是!換CBM_T上場表現,幫助與控制身體在左腳上左轉1/4 到背對斜牆壁的位置上(我是說女士)。所以書上會有CBM on 2 、Start to turn L on 2、1/4 between 2-3;然而標準的擺盪轉是:CBM on 1、Start to turn on 1、1/4 between 1-2,有沒有發現剛好都落後一步!

4. 如果第二步也故意做CBM_B呢?那合理的跳法,第三步該右轉(因為它又改變了身體自然的轉動方向),但因為是在高點而且剩下一步,所以正常情況後面應該接從高點跳的Natural Pivot,這當然也就不是Outside Change 舞步了。

五、從技術的觀點來看看Outside Change 這個舞步的第二步該怎麼跳?

1. 有沒有發現前面第二步的擺盪是拿女士的動作來說明,為什麼不說男士的動作?......... 因為男士後退!原則上,舞步的動能該由前進者負責產生,而Outside Change 女士連續前進兩步,所以整個舞步的動能,理想情況下都該由女士負責。男士用身體的位置告訴女士要換向轉動(右轉變左轉)並連續前進兩步後做擺盪,男士配合女士第二步的前進擺盪並做控制,輕鬆的轉到左腳指向斜牆壁的方位上(第三步)。

2. 問題通常發生在:女士不習慣主動前進,而男士不習慣配合後退。再加上第一步在CBM_B的位置上,男士沒有下一步要擺盪左轉的意識(因為它發生在第二步,而不是第一步),更沒有擺盪的身體位置該是側引導位置之觀念,所以第一步跳完之後,沒有刻意的把左側身體留在前面,因此當第二步跳出去的時候,就沒有給女士做CBM_T的身體位置條件,又因為是連續後退,所以身體 CBM_B的自然反應就無意識的表現出來了(因為身體沒有轉、移動方向也沒有改變),結果就是第二步也跳成了CBM_B。......... 這是多數人跳錯的原因!

3. 簡單的說,第二步要做CBM_T(尤其是前進的女士)。如果男士沒有給女士正確的身體位置,使得第二步也跳成 CBM_B 的時候,就會造成女士的前進擺盪左轉發生困難!為什麼?............ 答案是:因為沒做CBM_T,所以這時的身體轉動只能靠身體扭轉後(CBM_B是結束在身體扭轉的位置上 -- 女士的右側身體在前面,但臀部還在後面)的解扭轉力量讓臀部繼續左轉過去。換句話說,這樣的跳法,第二、三步左轉的動能就沒有了,而要靠比較多的肌肉控制,如果轉度比較大那可能還要套舞。

4. 很多人喜歡在Outside Change 的第二步做Check的動作,這是對是錯?前面說過了Check = CBM_B + 換向移動,既然它是CBM_B的身體位置,當然就會有上面說的轉動困難問題,所以當然是錯的,再說一次,該做的是CBM_T不是CBM_B。

5. 這個舞步的正確跳法,應該是:

1). 女士在第二步作CBM_T,左腳前進擺盪左轉,然後男士配合這個力量做控制,讓女士轉1/4就是標準的Outside Change;不讓女士轉(把女士擋下來),自己轉開成PP,就是Outside Change to PP。這樣跳,1/4才好轉,這樣跳,女士第三步的右腳才會結束在diag. fwd in PP(如果後面接往DW的舞步)的位置上。

2). 如果第二步的身體位置跳成了CBM_B,那就會造成女士第三步左轉的困難,當然就也會有跟隨的困難。

3). 要跳好這個舞步的關鍵在女士!困難的地方在,CBM_T是做在升高位置的腳尖上(比腳跟困難)。另外,男士在後退的情況下,第二步在已經開始升高的腳尖位置上,要用臀部做CBM_T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前進的女士負責提供轉動的能量,就更形重要。

4). 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第二步的CBM_T有沒有作對:看頭的方向!……… 如果做對了,那男士和女士的頭全程都會自然的維持看向左側;如果第二步做成CBM_B,男女士的頭在第二步會看向右側,並持續到第三步的前半拍。

6. 為什麼Outside Change沒有Sway?因為它是結束在腳打開的位置上(不是併腳),另外它的移動與轉動能量較弱(前進的是女士),而且轉動是在第二步腳尖上才開始的。雖然有些微移動方向的改變(從往斜中央改變至往舞程線移動),但因為男士在內圈,很容易維持平衡,所以不需要Sway。(和Progressive Chasse 不需要Sway原因類似)

六、第一步、第二步說完了,再來要討論的是第三步!第一個問題是:Outside Change 男士第一、二步是往斜中央後退,請問第三步的腳是往哪個方向移動?為什麼?女士第三步的轉度該是什麼?

1. 第三步男士的左腳要往LOD移動(不能往斜中央移動)!否則不能控制女士在外圈的轉度是1/4,這件事情,書上舞步表裡是看不到的。

2. 女士第三步完整的轉度應該是:1/8 between 2-3, 1/8 on 3 body turns less。但是書上簡化為:1/4 bet. 2-3 body turns less(這個作法,嚴格來說,我認為並不正確)。

3. 同理,完整的方位應該是:Backing W, end Backing DW,書上只寫出了最後的結果 Backing DW。

4. 同樣的問題,換個方位試試:Outside change 標準步是往斜中央移動,請問如果我們往舞程線的方向跳,那女士第三步的轉度該是什麼? ………. 簡單的答案是:3/8 bet. 2-3 body turns less。但是正確完整的答案該是:1/4 bet 2-3, 1/8 on 3 body turns less。

5. 這個問題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男士如何控制女士少轉;另一個是:外圈的人正常情況下會有兩次轉,第一次是擺盪轉(轉在前一步的腳上),然後併腳的時候,還有一個Swivel 轉(轉在當步的腳上),這個轉對Outside Change 來說是發生在第三步的後半拍,大家不要忘了這個基本動作(注意:和下一步有沒有換重心沒關係。例如Reverse Turn 就有換重心,而Outside Change 就沒有換重心)。特別提出來是因為這些是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和動作,但是書上卻看不到!

七、繼續上面的問題,男士到底做了什麼,造成女士第三步後半拍的Swivel 轉?

1. 從大處來說,男士正在以正確的動作方法,跳他想跳的舞步,去他想去的地方。如果從細部動作來解釋,在第三步前半拍結束時,男士左腳向側(稍前)打開(重心在兩腳中間),指向斜牆壁(身體朝向牆壁);女士轉1/8,右腳向側打開(重心在兩腳之間),背向牆壁。

2. 關鍵來了,第三步的後半拍,男士做什麼動作?........ 男士把重心繼續往左腳移動,落下腳跟結束擺盪,心裡想著的是下一步的右腳要轉往斜牆壁移動,並走在外側舞伴CBMP的位置上。所以,男士的上部身體會在右腳併向左腳的時候,開始"自然"的配合右腳的移動往右轉動,一直持續到右腳前進踩在外側舞伴CBMP的位置上........... 這個動作也就是CBM_B!

3. 上面的男士動作(重心往左腳移動、身體向右轉)就會引導女士重心往右腳移動,在左腳併向右腳的時候,上半身往右轉,並在右腳上做1/8 的 Swivel 轉,落下右腳跟結束擺盪,然後左腳改變方向,往斜牆壁後退在CBMP的位置上,開始下一個擺盪。............. 這個動作當然也是CBM_B!

4. 很多人這裡跳不好的原因,就是沒有上面說的這個CBM_B的動作(其實是腳上的動作,身體只是自然反應),造成第二步往左轉動的能量延續到第三步!(前面說過了,CBM_B有改變人體轉動方向的功能)

5. 為什麼男士不會做(或沒有做)這個動作?............ 因為男士的心中根本就沒有想到下一步該怎麼跳?往哪跳?如果有在想,運動神經系統會作用,會在Outside Change 的第三步煞車(原來是往舞程線移動,後面要改往斜牆壁移動),左腳(重心腳)要對地板發力把身體推往斜牆壁移動,然後上部身體就會自然的往右轉,以平衡右腳(擺盪腳)的往前移動,並維持穩定的移動方向。

6. 那女士真的啥事都沒有嗎?當然不是! "跟隨"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舞還是要自己跳!另外,如果女士沒有正確的軸心、姿態、沒有握持、沒有腳的基本動作、上不了重心、不能平衡,那男士就算全部都做對了,女士也不會有正確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女士根本就不具備跟隨的身體條件,結果就是不能跟隨,那就只能跳套舞演默劇了。女士跟隨能力的好壞,可以看作是女士舞蹈能力的綜合結果,身體上的舞蹈技術能力都具備了,跟隨才可能做得好。跟隨能力愈好的女士,舞蹈程度愈高,反過來說,演默劇、做外型,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程度可能並不如想像般的好,同理,男士也一樣。總歸一句話:基本的身體技術能力是引導與跟隨的基礎條件!

7. 最後,男士到底做了什麼,造成女士第三步後半拍的Swivel 轉?.......... 答案是:男士啥也沒刻意做,他只是作好了自己該做的,改變了移動方向與握持位置(外側舞伴位置),造成上部身體的右轉反應,而男士的重心移動方向與上部身體的右轉,透過握持,給了女士正確的引導資訊,女士根據這些引導資訊與身體位置,配合男士完成了相關的動作。男士唯一要刻意做的事情就只是,持續觀照著女士是否有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動作!

八、大家最常跳的 Outside Change to PP 和標準的Outside Change 有何不同?該怎麼跳?

1. 前兩步的跳法和Outside Change一樣,差別只在第三步。前面說了,女士在第二步作CBM_T,左腳前進擺盪左轉,然後男士配合這個力量做控制,讓女士轉1/4就是標準的Outside Change,不讓女士轉,把女士擋下來,使得女士右腳斜前進右側引導,指向LOD(RF diag fwd R side leading in PP),並自己轉開成PP(LF to side and slightly fwd in PP),這就是Outside Change to PP。(後面接往斜牆壁移動)

2. Outside Change to PP要比跳到閉式舞姿位置的標準Outside Change要容易很多(原因已如前述),而且很多人喜歡在第二步做Check的動作,前面已經解釋過,不管是Outside Change還是Outside Change to PP,正確的跳法都不能做Check。但是很多老師在教Outside Change to PP的時候有做這個Check的動作,很多職業舞者在比賽或表演的時候也有做這個Check的動作,為什麼?那是因為Outside Change to PP是結束在PP位置,女士在第三步不需要左轉,因此第二步的CBM_T就變得不重要(做不做都沒什麼關係),為了增加舞步過程中的線條表現,所以很多人在第二步故意做了這個Check的動作。

3. 進一步來解釋。前面說了:Check = CBM_B + 換向移動,第二步Check做完後,第三步改變方向往斜牆壁移動,似乎也滿合理。另外,Check(CBM_B)的位置結束在女士右側肩膀在前面(右側臀部在後面)的身體位置,這時只要把第三步的右腳往前移動,就自然形成PP的位置了,因此在技術上也非常的簡單。所以,這裡的情況是恰巧兩種跳法都可以很容易的跳出Outside Change to PP的舞步。.......... 大家必須明白的是:標準的跳法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屬於藝術層次的動作,過程中身體多做了一些事情,也產生了High Check 的效果,要不要這樣做?美不美?就見仁見智囉!順便提醒一下,要做Check 就該做得明顯一點,要有Check的效果,不要半做不做,否則就代表您不是故意做的,問題可能出在不會跳Outside Change to PP。

4. Outside Change to PP 如果從背向斜中央的方位開始跳,後接舞步分別是往斜牆壁、斜中央、舞程線移動的舞步,那男女士第三步的步位(Positions of Feet)與方位(Alignment)各該是什麼?

1). 後面接往斜牆壁移動的舞步(如Cross Hesitation)

男士:LF to side and slightly fwd in PP;pointing DW body facing wall

女士:RF diag fwd R side leading in PP;moving DW pointing LOD

2). 如果接往斜中央移動的舞步(如Wing)

男士:LF to side and slightly back in PP;pointing DW body facing wall

女士:RF fwd and slightly to R, R side leading in PP;pointing LOD

3). 如果接往舞程線移動的舞步(如Chasse from PP)

男士:LF to side in PP;alone LOD facing DW

女士:RF to side in PP;alone LOD facing DC

九、結論:大家都認為很簡單的 Outside Change,它的技術問題居然有如此之多(意思是包含了很多的基本技術與觀念),要跳好它其實也很不容易,您說基本舞步重不重要呢?下面把長篇大論濃縮成四句話,好方便大家參考。

1. Outside Change第一步:可以從舞伴內側或舞伴外側開始跳(原始舞步是從Inline跳的);另外,不管從什麼位置開始跳,第一步的身體位置是CBM_B。

2. 第二步:男士左側肩膀要留在前面,做CBM_T,不是CBM_B。

3. 第三步:後半拍有CBM_B(準備進入外側舞伴位置);另外,男士腳的移動方向對控制女士的轉度很關鍵。

4. Outside Change to PP:標準跳法第二步要做CBM_T,但第二步也可以做CBM_B(Check)。最後一步腳的步位與方位,對引導女士進入下一個不同的舞步很關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