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與舞帝王將相篇(29)

文:王慶之

宋朝的歌舞精緻美妙,連周圍的遼國、金國、高麗(ㄌㄧˊ)以及蒙古都深受其影響,移植到異國土地上的它,開枝散葉,容姿豔美,成為大宋樂舞的第六朵奇葩。

西元十二世紀前後,沿著長城內外的契丹族政權——遼、居住在青海一帶的黨項族政權——夏、崛起於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政權——金,雖然都與宋長期對峙,但也都心儀宋的禮樂制度,因而逐漸漢化,在歌舞方面宛如宋的翻版。

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九年(公元946年),遼國從汴梁得到中原郊廟朝會所用的「雅樂」、低級樂官所掌握的民間「散樂」、以及漢魏至唐宋間逐漸發展成兼具歌、舞、劇的「大曲」,不但將它們編入本國歌舞,稱做「大樂」,還常在?廷宴會中表演,包括《景雲樂舞》、《慶雲樂舞》、《破陣樂舞》、《承天樂舞》等。

近來,在河北宣化發現了一座遼墓(天慶六年、西元1116年),墓中一幅壁畫《散樂圖》,很明顯的是遼國大曲演出的一幕場景。

圖中有一支十一人樂隊,分立前後兩排,起勁地吹奏著舞曲,一個身材矮小、戴?頭、穿罩袍、束腰帶、穿馬靴、?跟著地、?尖上翹、?臂斜抱胸前、上身右傾、腰向左側的人,站在樂隊前面盡情舞動。舞人及樂人的服飾,與宋朝河北禹縣白沙出土的趙大翁墓(宋哲宗趙煦元符二年、西元1099年)樂舞壁畫上的表演者雷同。

受到宋朝影響的遼國樂舞,也出現在北京市白帶山(石經山)西南麓的雲居寺(西域寺、西域雲居禪林)中。這座由隋朝高僧靜琬創設的千年古剎,建有遼代佛塔五座,可惜大半在抗日戰爭中燬於烽火,殘存的也風化嚴重,所幸其中一座羅漢塔磚雕上的樂舞光景仍依稀可辨︰眾多穿著靴子的舞者,有的抬腿、甩袖,回眸仰望;有的斜身、曲腿,正欲起舞;有的?臂高舉,雙足交叉而立;一位滿面鬍鬚的老人,拂袖展身、力道遒勁……,整幅畫面充滿了遊牧民族的激越豪情。奇特的是在這群契丹舞者中,出現許多半圓龕(ㄎㄢ,供奉神、佛像或祖先牌位的石室或櫥櫃),龕?全是漢裝女樂舞人,她們上身搭著漂亮的披肩,或坐或站,有的舉臂而舞,有的演奏樂器,一派端莊秀美氣象,顯露出遼舞受到宋舞浸潤的深刻痕跡。

羅漢塔還有一塊磚雕,造像也十分奇特︰幾個人抬著一座亭子狀物體在路上行走,模樣與漢族的祈雨舞《行像》神似。

《行像》,就是抬?神像遊行,這種民俗活動,今天仍然盛行在陜西省韓城市,當地人叫它《跳神樓》,也叫《抬神樓》、《闖神樓》,有文、武之分,文神樓造型像一座金殿,彩繪華麗,由十六名舞者扛在肩上,中間坐著善於驅邪治病、被宋真宗封為法王的房寅(ㄧㄣˊ);武神樓比較小,由四名舞者扛著,分別坐著黑虎、靈官二神。

《跳神樓》的主要目的是祈雨,在每年正月十五迎神到村,清明節送神還廟,走這兩趟路程時,文神樓居中、武神樓在側,龐大的鑼鼓隊簇擁四周,舞者在鑼鼓點子中邊走邊舞,有時輕踏慢步、有時疾行快衝、有時起伏搖擺、有時交錯穿梭……。當?加舞蹈的人越來越多時,氣氛便越來越沸熱,舞步也越來越有力,周圍的民眾甚至會把抬神樓的人與神樓一起舉向空中,大伙的情緒飆到了最高點。

遼舞中有宋舞痕跡,在雲居寺大門不遠處還有一個例證,一座遼國石幢(ㄔㄨㄤˊ)——古代祠廟中,刻有經文、圖像或題名的大石柱,有座有蓋,形狀如塔。——上面刻著仙女「飛天」及大群樂人、舞人。美麗的飛天們在空中飛翔,有的拈花微笑、有的演奏樂器;舞人在中間,戴?頭、穿長袍、束腰帶、甩長袖,姿態柔媚;周圍七個樂人演奏琴、簫、笙、笛、拍板、琵琶等樂器。舞人和樂人的服飾,都和白沙宋墓、宣化遼墓中的漢裝樂人、舞人彷彿。

遼國樂舞與宋朝樂舞的關係密切深厚,金國樂舞與宋朝樂舞的關係同樣非比尋常。

金國樂舞源自先人靺鞨(ㄇㄛˋㄏㄜˊ)的靺鞨樂,立國後,大量汲取北宋樂舞養份以充實本國樂舞。

金國第二任皇帝太宗完顏晟(晟,音ㄕㄥˋ,西元1075年∼1135年)滅北宋後,得到許多大曲樂工,也掠奪了不少樂器、樂書,所以能依據唐宋禮樂制度,設立官署「太常」以管理朝廷雅樂、仿傚中原政權作文舞《保大定功之舞》、武舞《萬國來同之舞》,並且經常在宴會上演出宋朝樂舞,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柘(ㄓㄜˋ)枝舞》。

《柘枝舞》本是西域石國(柘枝)的舞蹈,傳入中國後,在唐朝發展成「大曲」、宋朝發展成「隊舞」,當它從中原傳到金國後,引起一股流行浪潮,金國詩人元德明在《觀柘枝妓》中,這樣歌頌它的風采:「腰鼓聲干揭畫梁,采雲擎出柘枝娘。」

第四任皇帝海陵王完顏亮(西元1122年∼1161年)在位時,發動了一場國際戰爭——攻打南宋,導火線竟然是南宋大詞人柳永的一首詞《望海潮》。

宋人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柳永的詞不只宋人愛唱,金人也愛唱。有一天,海陵王聽見?女唱道:

「東南形勝, 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柳畫橋, 鳳簾翠幕,?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ㄑㄧㄢˋ)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巘(ㄧㄢˇ)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海陵王從沒聽過這樣動人的曲詞,也沒瞧過如此美麗的景致,便問出使過宋朝的兵部尚書胡鄰︰錢塘究竟有多美?胡鄰據實以告︰「江南揚州瓊花、潤州金山、吳江姑蘇、錢塘西湖,都是無邊勝景,其它地方臣足跡未到,不得親眼目睹,然而只這幾處,已是天下罕見,何況其他地方呢!」海陵王聽了,實在難以想像那副光景,決心親眼去瞧瞧並把它據為己有。正隆六年(西元1161年,宋高宗趙構紹興三十一年)九月,他揮軍直奔江南,原以為孱(ㄔㄢˊ)弱的南宋可以手到擒來,誰知采石一戰,被虞允文打得落花流水,敗逃到瓜洲渡後,為部下完顏元宜所弒,得年四十。

大詞人柳永絕對沒想到一首歌頌杭州山水的詞,竟然掀起滔天巨浪,海陵王也絕沒想到會因此命喪揚州。當時的詩人謝驛特別為此事作了一首詩︰「誰把杭州曲子謳(ㄡ,歌唱)?荷香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

第五任皇帝世宗完顏雍(西元1123年∼1189年),在設宴招待南宋與西夏使者時,每每命樂人表演宋朝歌舞娛賓,除了服裝與宋不同,其餘與宋無異。

金國樂舞得到宋朝樂舞滋養的說法,從河南修武縣曹平陵村發現的一座石棺獲致印證。石棺板上有一幅線刻的「大曲舞蹈圖」,圖中描繪金朝演出大曲的情形,上面還刻有「小石調嘉慶樂」六個字,標明演奏的大曲?調和曲名。《宋史》中記載《嘉慶樂》是該朝四十大曲之一,由此可知金朝的大曲樂舞與宋朝是一脈相承的。

羌族後裔(ㄧˋ)黨項族建立的夏(西元1038年∼1227年),興起於今內蒙古及甘肅西北部一帶,其先祖擔任過宋朝的夏州節度使,被皇帝賜姓趙,傳到趙元昊(ㄏㄠˋ)時,叛宋稱帝,國號大夏,因位於中國西北方,所以史稱西夏。

西夏非常愛慕中原文化,在還沒建國的時候,夏王李德明《(西元981年∼1032年)就採用宋制製樂,增添了黨項族樂舞的內容;建國以後,第二位皇帝毅宗(西元1047∼1067年)認為樂舞制度仍不夠完備,派使臣到北宋請求給予樂官、工匠以及戲劇服裝和化妝用品,並在?廷裡設置專門機構「番漢樂人院」;第三位皇帝惠宗(西元1061∼1086年)曾招誘漢族歌舞伎、樂人加入樂院。

元朝,這個蒙古貴族樹立的政權,十分愛好歌舞,入主中原後,宮廷中除了本民族歌舞,還納入了宋朝?廷「隊舞」,經常在節日中搬演,元旦時用《樂音王隊》、皇帝生日時用《壽星隊》、朝會時用《禮樂隊》。

遼、金、夏、元雖然傳承了許多宋朝樂舞,但目前保留宋朝樂舞最好的地方,是韓國,藝術界有兩句話說︰「求唐樂於日本、求宋樂於韓國。」的確是如此!

韓國的前身——高麗(ㄌㄧˊ),位於宋東北方,與中國樂舞文化交流頻繁,早在北燕(西元409∼436年,十六國之一)時期,已有「高麗樂」流傳到中原,而中原宮廷樂舞的傳入高麗,有明確記載的是宋朝,《高麗史•樂志》說:「睿(ㄖㄨㄟˋ)宗九年,宋徽宗頒賜新樂。當時所賜者,於樂器之外,並及所用之冠服等。」徽宗當年贈送高麗的三十多首詞樂,包括著名的「洛陽春」及「步虛子」,今天仍完整地保留在韓國。

西元1892年,相當於清朝光緒十八年,高麗李朝(西元1392年∼1897年)治下的儀軌廳刻印了一部《進饌儀軌》,裡面記載著許多支從唐、宋傳入的樂舞,包括《春鶯囀》、《劍器》、《舞山香》、《沉香舞》、《蓮花台》、《鶴舞》……,不過穿戴的都是朝鮮民族服飾。其中有一支與體育關係密切的「隊舞」——《?球樂》,在《宋史.樂志》裡敘述得很簡略,卻被《進饌儀軌》詳盡地勾勒出來:女子舞隊,由十六人?成,領頭二人執「竹竿子」,次二人一人執花、一人執筆,再後面十二人分兩行站立。舞隊中設置一座「球門」,精雕細鏤、裹錦結綵,門上有一圓孔,叫「風流眼」,如同今天籃球架上的籃框。女舞者們穿著四色羅袖寬衫,繫著銀腰帶,手捧繡球,邊誦、邊唱、邊舞地走向球門,輪流向「風流眼」中?擲繡球。

《進饌儀軌》裡還繪有男童表演的《?球樂》圖,只有服飾與女舞者不同,表演的形式與女子隊舞同一模樣。

這些樂舞一直在古高麗的?廷傳承,並以古典舞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出現。

西元2010年,嘉義縣大林鎮的南華大學深具苦心地聘請韓國首席宮廷樂舞舞者沈淑慶來台,教導該校「雅樂團」舞隊隊員《拋球樂》、《佳人剪牡丹》、《春鶯囀》等舞蹈,讓隊員們認識這些古典舞原貌,以便在舞台上展現它們最完美的一面。

總括來說,宋朝國勢雖不如唐朝、樂舞規模也小於唐朝,但是它在承接大唐樂舞之後,努力走出自己的新路,耕耘出一座色彩繽紛的大花園,園內桃紅柳綠、鬥豔爭芳,美得很哩!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