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與舞帝王將相篇(18)

文:王慶之

西元907年,梁王朱全忠廢唐哀帝,自立為王,國號粱,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907年-960年)十國(897年-979年)時期,因為群雄割據、變亂瀕仍,許多君主重武輕文,無暇顧及樂舞的推行、創新,因此,這時期的樂舞多半抱殘守缺,或者停留在唐時舊制的狀態,不過規模比唐時小多了。

五代,是位於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五個藩鎮國家,依序為︰梁、唐、晉、漢、周,歷史上稱做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和同名的前朝有所區?,其中後唐、後晉、後漢是西突厥的一支——沙陀族建立。五代雖然實力強大,但缺乏控制整個中國本土的能力,於是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趁機而起,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包括︰吳、吳越、南唐、楚、閔、南漢、前蜀、後蜀、?南和北漢。

後梁開國皇帝——太祖朱全忠,在建立了五代第一個王朝後,勵精圖治,戒除逸樂,所以前三年都不曾命人在堂上表演歌舞,開平四年(西元910年)四月乙丑,他在西京洛陽雖然令?妓升階擊鼓奏樂,玩得很快樂,但也只到中午就停止了。八月丙子,他在陜州(今河南陜縣)宴請文武百官、各路軍使時,演奏的是龜?(ㄑㄧㄡ ㄘˊ今新疆庫車、沙雅縣之間)樂,在國宴中使用別國樂舞,十分不合禮儀。

後唐(西元923年∼936年)的樂舞,乏善可陳。到了後晉開國君王高祖石敬塘在位,想要恢復傳統樂舞,於是在天福五年(西元940年)年底,詔令太常寺卿崔?和御史中丞竇貞固、刑部侍郎?琦、禮部侍郎張允等人負責恢復唐代的文、武二舞,以便在冬至、新春時演出。崔?等人將這兩隻舞很快地編好,於同年冬至,高祖在崇元殿接見百官朝賀時演出。

當天表演的文舞《八佾(ㄧˋ)》,在周朝時創立,是天子的專用樂舞,後來為了表示對至聖先師孔子的尊崇,祭祀時也會採用。演出時,舞者頭上戴進賢冠、上身黑絲布大袖、?裡穿白色單衣,外面套?色紗袍,再罩一件白練坎肩,下身則是白布大口褲,?穿革?履、白布襪。六十四名舞者,排成八行,每行八人,由兩位引者領隊表演,每人左手拿著管樂器籥(ㄩㄝˋ,似笛),右手舉著舞具雉(ㄓˋ,俗稱野雞,毛色鮮艷美麗)羽,依樂而行;武舞表演的也是《八佾》,只是服飾有異,他們頭上包塊平巾幘(ㄗㄜˊ,包頭髮的布巾),上衣是紅色絲布大袖,外加一件看起來像甲冑的金色背心,外面再罩白練坎肩、腰部繫條形狀似騰蛇的錦帶,下身穿豹文大口褲,?套烏靴,左手執干(盾牌),右手執戚(斧頭),也是由兩位手執旌(ㄐㄧㄥ)旗的引者領隊表演。樂器有羽葆鼓(用鳥羽裝飾鼓架的鼓)、大鼓、金錞(ㄔㄨㄣˊ,銅製打擊樂器)、簫、笳(ㄐㄧㄚ,即胡笳,似笛)各由樂工打擊吹奏,另有一位歌伎唱歌。

表演完《八佾》舞之後,樂隊又奏起《鼓吹十二按》,用十二種樂器演奏,鬧熱滾滾、喜氣洋洋,這時,演員們蒙上熊皮、豹皮,歡暢地跳起上古擬獸舞,用「百獸率舞」象徵天下昇平、君王有德。晉高祖看完表演,龍心大悅,高興得賞賜給崔?一些金帛,王公大臣們紛紛贊賞感嘆。

這次演出,皇上雖然很滿意,但是由於傳統禮樂廢棄已久,資料缺乏,加上製作時間短促,所以內容不夠完備,裡面?雜著西域的龜?樂《霓裳》。另一方面,樂工舞郎人數不夠,所以除了專業的教坊伶人,還用了一些濫竽充數的門外漢,降低了整體水準。

到了次年春節,再在?廷搬演這些節目,情況更加怪異,唱歌的聲音悲切喧雜,彷彿在唱《薤露》、《虞殯》之類的輓歌;跳舞的行走進退,都不合節拍,亂成一團。在場的人被掀動起來的情緒不是莊重愉?,而是壓抑悲憤。有人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兆頭,很巧的,這一年高祖駕崩。

晉少帝石重貴性好逸樂,隨時都在聽樂觀舞,父親石敬塘去世不滿一年,就在?中演奏細聲女樂;開運元年,晉軍與契丹軍隊在戚城苦戰,他?每天聽樂不止﹔率軍北伐時,經常叫左右奏三弦、琵琶,和以羌笛,擊鼓,然後唱歌跳舞,作為日常娛樂。有時,他自己也覺得音樂不夠純正高雅,頻頻對侍臣抱怨:「這不是作樂啊!」

後周(西元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從太祖郭威滅後漢、定都開封,至北宋太祖趙匡胤取代末代皇帝——恭帝柴宗訓,共經歷三個皇帝,其中第二任皇帝世宗柴榮——周太祖養子,特別重視樂舞,在這方面貢獻比較卓著。

顯德五年(西元958年)冬天,世宗親臨「?懸」——帝宮中陳設樂器的地方。古代鐘磬等樂器懸掛在架上,形制很多,視用樂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分?,帝王家懸掛四面,象徵?室四面的牆壁,所以叫?懸。世宗發現這些樂器雖然合乎規矩地陳列著,但沒人會演奏,只是擺擺樣子,傷感不已,於是命令翰林學士、判太常寺竇儼研究唐代樂舞制度、樞密使王朴制定正聲,從此華夏樂舞得以完全恢復。

五代樂舞的面貌,我們現在可以從古代建築裡的雕刻或繪畫中窺知一二。

山西平順縣城西北二十三公里大雲寺前,有一座建於北周世宗顯德元年(西元954年)的七寶塔,通體用堅硬青石雕造,原為七層,現存五層,其中第二層雕刻了舞人,全是穿著皮衣和靴子的男性,舞姿粗獷有力,由此得知當時有許多男性舞者,也得見北方人民豪放雄邁的風姿

被譽為「東方羅浮宮」的甘肅省敦煌石窟,裡面保留著極多舞蹈壁畫及雕刻,由於興建時代不同,風格也各異,晚唐和五代的作品中,出現了嶄新題材——《出行圖》,畫的是有權有勢的主人,率領家中眾人出外遊樂,在行進中作的種種表演,多畫在豪門貴族所營建的洞窟裡,其中以第156窟《張義潮夫婦出行圖》和《宋國夫人春游出行圖》最為精彩。

《張義潮夫婦出行圖》,張義潮(西元799年∼872年),也有寫作「張議潮」的,他是漢族,沙州敦煌人,家裡世代為州將,父張謙逸官至工部尚書。安史之亂後,吐蕃乘亂攻占河西、隴右、沙州,張義潮率領沙州各族人民起義,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歸唐朝。唐大中五年(西元851),宣宗敕封張義潮為河西十一州節度使。後來他的姪兒張淮深為紀念叔父的功績,在敦煌開鑿石窟,請人在窟中畫下叔父張義潮受封後統兵出行的英姿,於是留下了這一幅珍貴壁畫——《張義潮夫婦出行圖》。

全圖以軍樂營伎作前導,前面有騎吹八人,分列兩側,各有兩人擊鼓、兩人吹角。中間有舞伎八人,分列兩行,男舞者著漢族服裝,戴?頭;女舞者著吐番服裝,束雙髻,戴簪花。兩隊相向而舞,男隊正抬左足、右手欲叉腰,左手斜舉斜前上方;女隊抬右足,左手欲叉腰,右手斜舉前上方。大家邊舞邊行進,動作和諧、朝氣蓬勃。後面有樂隊十人,分別演奏琵琶、篳篥、橫笛、拍板、腰鼓、杖鼓、笙、箜篌。

由此圖可以看出舞蹈是胡漢融合、舞者是男女皆有。整個舞隊姿態優雅,和諧劃一,完全展現軍營樂舞鐵般紀律的特色。

《宋國夫人春游出行圖》,畫的是張義潮的妻子春季出遊的歡樂場景,比上圖內容更豐富,除了樂舞,還有雜技表演?的最前面?戴竿技(?竿。圖中以百戲歌舞作前導,最前面是散樂雜技,樂隊四人,一人吹?笛、一人擊拍板、一人背大鼓、一人擊大鼓;後面是雜技百戲隊,其中一個大力士,表演《戴竿》,他頭頂高竿,伸出?手平衡身體,竿上又有?竿,四個童子在十字竿上作各種驚險動作,旁邊有人擊拍板、大鼓伴奏;雜技百戲之後是樂舞,樂隊七人,分?演奏豎笛、蘆笙、琵琶、腰鼓……,四名女舞者盤起高高的髮髻、穿著花色豔麗的漢服,長袖窄身、高腰長裙,身上纏著短的、長的披帛,邊走邊跳,彩帶翻飛、衣袖飄揚、曲線玲瓏、美目流眄。她們雖然緊接在「以肥為美」的唐代之後,但是臉頰、身材已不像唐時那般豐腴,所以舞姿更為輕盈美妙了。

石窟中,有一幅圖畫——第100窟《曹議金和夫人回鶻公主出行圖》,經常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因為女主角是外國人,回鶻(ㄏㄨㄟˊㄏㄨˊ?吾爾族)的公主。男主角曹議金是後唐莊宗時統治瓜、沙二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同光二年,西元924年),勢力很大,娶了甘州回鶻聖天可汗的女兒為第三夫人。公主身?翻?繡花長袍,繡花束口窄袖,腰間束帶低垂,頭上戴桃形小鳳冠籠髻,束髮冠帶披於肩後,兩耳垂環,項飾珍珠與寶石項鍊,額間、頰上分貼花鈿,?上穿繡花平鞋。圖畫中的歌舞場面,因部分殘缺,只看得見二女子漢裝起舞,樂隊十餘人,未見全豹,令人惋歎!

綜合歌舞、戲劇、雜耍、擬獸、仿人、特技、魔術、武功……的「百戲」,在唐朝受到民眾熱烈歡迎,玄宗皇帝也同樣為它們著迷,尤其喜愛其中的《戴竿》,當時教坊中有一個叫王大娘的女生(大娘,對年輕女伎的稱呼),善戴百尺竿,重約兩百公斤左右,竿上放著木山,象徵傳說裡東海中的蓬萊、瀛洲、方丈等仙島,然後叫一個小孩拿著紅色棍子穿梭其間,邊歌邊舞,沒有停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 這戲在五代時仍舊十分盛行,敦煌72窟《百戲圖》中,就有人表演《戴竿》,一男子頭頂長竿,竿上一人下腰倒立,左右各有一組樂隊伴奏——左邊立奏,右邊坐奏,樂舞人都冠帶齊整地立在竿下。

這時代的另一成就,是留下了在酒宴上表演的舞譜,1900年在敦煌石室中發現敦煌舞譜殘卷,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1992年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副主任、著名的佛教學者方廣錩發現了殘卷820舞譜,是研究古代舞蹈的珍貴史料。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