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與舞帝王將相篇(17)

文:王慶之

敬宗李湛(西元809年∼826年),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不含武則天),據說他的宮中有兩名絕世舞姬,一個叫飛鸞,一個叫輕鳳,只看名字,就知道她們技藝超群,絕非池中物了。

這兩名在敬宗寶歷二年,從浙東獻進宮廷的樂伎,到底有多出色呢?唐人蘇鄂在《杜陽雜編》裡說︰她們穿著沒有接縫的羅裳,織工精細、花色美麗;頭上戴著金絲編結、綴有五彩細珠、形狀如鸞鶴、秤起來卻沒有二、三分重的高冠;跳起舞時,姿態豔逸、不是人間所有;唱起歌時,聲音恍若鸞鳳,引得百鳥飛來,聚集在兩人頭上,不停地飛翔;每當歌舞一結束,敬宗就派人把她們藏在金屋寶帳中,免得被風吹壞了、被太陽曬傷了。

兩人受到皇帝這樣的恩寵,宮女們是又羨慕又嫉妒,私底下作了這樣的比喻︰「寶帳香重重,一雙紅芙蓉。」因此,清朝的大學者俞樾,封她倆為在秋天裡盛放,紅灼灼、香甜甜的「芙蓉花神」。由於倆人在歌舞方面的出類拔粹,後世把倆人的芳名化作一句成語「飛鸞輕鳳」,借作歌舞女伎的代稱,對歌者、舞者是極大的讚美。

西元826 年,在位三年的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宦官王守成擁立敬宗弟弟李昂(西元809∼840)繼位為唐朝第十四任皇帝——文宗,他和許多先祖一樣,既喜好雅樂,也崇仙好道,由於這個緣故,宮中創出一隻新穎的道家舞蹈,叫做《雲韶法曲》,也叫《雲韶樂》。

《新唐書.禮樂志》說,文宗命令太常卿馮定遵循玄宗時代的樂舞規則,創作一隻足以代表當朝的曲子。馮定受命,嘔心絞腦地寫出《雲韶法曲》,文宗聆賞以後,情不自禁地神飛色動,喜孜孜地對大臣說︰「笙磐同音,沉吟入味,真想不到世上有這麼令人愉悅的事兒。」

關於《雲韶樂》的內容,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裡記載得非常詳細︰歌者四名,坐在堂下,聲聲婉轉、句句悠揚;樂器繁複,除了玉磐(ㄆㄢˊ)四架外,還有琴、瑟、筑(ㄓㄨˊ)、簫、箎(ㄔˊ)、龠(ㄩㄝˋ)、跋膝、笙、竽、拍板;舞者廣眾,多達三百名;表演開始,五名身穿彩衣、手執金蓮花的舞童先行登場,龐大的舞隊隨後魚貫而入,她們款擺纖腰,彷彿柔順的楊柳隨風搖動;輕挪嬌軀,好像月宮的仙子凌波微步。文宗覺得這麼好看的樂舞,只有自己看到,太可惜了,心想獨樂樂(ㄩㄝˋㄌㄜˋ)不如眾樂樂,於是經常將《雲韶樂》賞給有功的臣子,讓更多人享受到《雲韶》之美,這樣寬宏的心地,在歷代帝王中十分罕見。

「嘆舞」,是一種充滿悲情的舞蹈,可以助人療傷止痛。據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代表作是項羽與虞姬訣別的《劍舞》。

唐朝的「嘆舞」也發展得很好,第八任皇帝玄宗,晚年寫出一隻思念楊貴妃而流傳千古的《雨霖鈴》;文宗時期,也出現一隻宮女沈阿翹為抒解皇帝憂愁而編寫的絕佳作品——《何滿子》。

《雨霖鈴》在前文中已闡述過,現在,來看看文宗為了什麼事而悶悶不樂呢?這話得從當時的政情說起。

唐朝中期末尾,宦官勢力強大,甚至能夠掌控皇帝的廢立與生死,文宗便是因被宦官擁立為帝,所以朝政全由宦官把持,不容他置喙。文宗不甘願只做傀儡皇帝,故而經常和李訓、鄭注等官員密謀誅除宦官的大事。

太和九年(西元834年),文宗和臣子們設下一個計策︰假造左金吾廳後面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的消息,由左金吾廳將軍韓約奏請皇帝前往觀賞,等皇帝率眾人抵達含元殿後,便派仇士良等宦官先去左金吾廳察看,等宦官們進入廳內,埋伏在暗處的士兵便立刻蜂湧而出,將宦官全數誅滅。

計畫原本進行得很順利,沒想到當仇士良將近金吾廳時,機敏地察覺情況有異,立刻率眾宦官退回含元殿,先劫持文宗,再退入內殿,接著派出五百名神策軍大殺官員以及支持官員的士兵,這一仗,宦官大勝、官員慘敗,歷史上叫做「甘露之變」。變」。

甘露之變以後,宦官認為文宗不聽話,把他控制得更為嚴密,像隻籠中鳥的文宗,心情愈加怏怏不樂。有一天,他在便殿觀看牡丹,想到為他犧牲的大臣舒元輿,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舒元輿的名作《牡丹賦》︰「……蕊如金屑,妝飾淑質。玫瑰羞死,芍藥自失。夭桃斂跡,穠李慚出。躑躅宵潰,木蘭潛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讓其先,敢懷憤嫉。……」吟完以後,傷心得流下淚來。

蘭心蕙質的宮人沈阿翹看到這種情形,便依照著名的悲歌《何滿子》曲譜,編了一隻同名樂舞,表演給皇帝看,希望借這隻「從頭便是斷腸聲」、「調辭風態,率皆婉暢」的嘆舞,撫平皇帝心上的傷痕。當她唱到「浮雲蔽白日」時,文宗很訝異地問︰「妳也有讀書啊!」十分贊賞沈阿翹的才學,於是賞她金臂環,並且特許她嫁給金吾衛長史秦誠。沈阿翹因善心而得福報的事跡,自此傳為千古佳話。

西元840年,文宗病死,弟弟李瀍(ㄔㄢˊ)繼任為帝,是為武宗,宰相李德裕為慶祝新帝即位,命令樂工制作《萬斯年曲》獻給皇上,表達內心的賀意。

《萬斯年曲》本名《天仙子》,屬龜茲(ㄑㄧㄡ ㄘˊ)部舞曲。

龜茲,漢代西域中的一個國家,在今天新疆省庫車、沙雅二縣之間。《大唐西域記》說︰「屈支(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也就是說它的音樂、舞蹈,遠勝於鄰近的疏勒、高昌、康國、安國、于闐、天竺等國。龜茲舞的特色是女舞者善於「纖足高舉」、「美目傳情」,男舞者擅長「迅速旋轉」、「瞬間劈腿」。因為有這些特點,所以舞蹈中滿是輕快活潑的動作、熾烈奔放的感情。李德裕借由這隻樂舞,表達對新皇帝登基的歡欣鼓舞之情,再適合不過了。

武宗逝後,皇叔李忱繼任,是為宣宗(西元810年-859年),同樣是個醉心樂舞的帝王,太常樂工有五千餘人,俗樂有一千五百餘人。宣宗每宴群臣,都會準備百戲與群臣同樂。他喜吹蘆管,還會作曲,常自作新曲,叫女伶數十、百人,穿著珠翠緹繡的衣服,連袂而歌,樂曲有《新傾杯樂》、《播皇猷》、《蔥嶺西曲》。

《傾杯樂》最早出現於太宗貞觀末年,裴裨奴所作;玄宗時,也有一隻同名樂舞,然而是給《馬舞》專用的曲子。宣宗所作的《傾杯樂》在前頭加個「新」字,表示跟前面兩隻並不相同。《新傾杯樂》裡有好幾處不均勻的拍子,增加了演奏的難度,宋代類書《太平御覽》裡記載了一件奇事︰當宣宗握好蘆管,令俳(ㄆㄞˊ,藝人)兒辛骨??打拍子時,他沒打準,被宣宗張大眼睛瞪著,嚇得他一夜而亡。

《播皇猷》,舞者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方頭的鞋子、鬆鬆的衣裳、寬寬的衣帶,不管是前進後退,還是低頭抬頭,都合於規矩;宣宗還寫了《蔥嶺西曲》,女郎們列隊而歌,唱出蔥嶺老百姓對黃河,湟水谷地歸回唐朝的歡樂心情。

武宗時大力滅佛,使得佛教奄奄一息,宣宗一反前朝作法,對佛教很友善,讓佛教恢復生機,因此跟佛教保持著友好關係。《唐音癸簽》、《南部新書》、《杜陽雜編》都說︰宣宗初年,南蠻驃國(今緬甸)女王向大唐皇帝進貢他們的國樂珍寶,使者髮梳高髻、頭戴金冠、花環圍肩、瓔珞披體,香油塗身,打扮成菩薩的模樣,叫做「菩薩蠻隊」。驃國的歌舞一到長安,立刻風靡雲湧,藝人們都愛唱《菩薩蠻曲》,文士們不斷替她們填寫新詞,《北夢瑣言》說宣宗也愛唱此曲,宰相令狐綯(ㄊㄠˊ)拜託好朋友——大詞人溫庭筠,代寫十四首《菩薩蠻》詞,獻給皇帝遣興陶情。

宣宗丹藥中毒而亡後,長子李漼(ㄘㄨㄟˇ)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懿宗(西元833∼873年)。由書上說他「洞曉音律,猶如天縱。」知道他是個音樂天才,他對樂舞最大的貢獻,是命令樂官李可及制作出史上最華麗的「嘆舞」——《嘆百年》。

當《嘆百年》一出,前面提過的不凡作品《雨霖鈴》、《何滿子》就都被比下去了。

西元870年,懿宗李漼(ㄘㄨㄟˇ,西元833∼873年)與郭淑妃生的女兒同昌公主病死了,兩人因痛失愛女而鬱鬱寡歡,於是命宮廷樂官李可及特製《嘆百年曲》以悼念她。李可及依曲編成數百、數千人的女子群舞《嘆百年舞》,舞中極盡奢華之能事——五千匹畫有魚龍花紋的綢子鋪在地上,女舞者滿身珠翠,多到每跳完一曲,就可以在地上掃起一大把珍珠、寶石。歌舞部分,《杜陽雜記》說︰「聲詞哀怨,聽之莫不淚下。」《舊唐書》說︰「詞語悽惻,聞者涕流。」皇帝看了以後,也因深受感動,重賞了李可及,從此對他更加另眼相看。

懿宗崇仰佛教,唐人蘇鶚在《杜陽雜編》裡說︰「佛誕日,於宮中結彩為寺,賜升朝官以下錦袍。」所以宮廷樂官李可及趨附皇帝的喜好,根據緬甸舞蹈裝束及佛家樂舞風格,編了一隻大型?廷女子隊舞《四方菩薩蠻隊舞》,也叫作《菩薩蠻舞》,是一隻虔誠禮佛的舞蹈。懿宗修建的安國寺落成時,下令將此舞在寺中首演,以後又在宮中演出,舞者都打扮成菩薩的法相,端莊美麗,書上說「舞隊一出,如佛降生」。

既然皇帝對樂舞極度重視,影響所及,諸王便努力學習音樂及倡優雜戲,當皇帝進到他們研習的屋宇察看時,諸王都奏起音樂,迎接聖駕。

懿宗這段時期雖然樂舞興盛,令人惋惜的是蕃鎮們在表演歌誦太宗李世民武功的《破陣樂》時,舞者雖然仍舊穿著華麗的甲冑、拿著飄揚的旗旆,但是規模縮小甚多,表演人數僅有十名,不再有盛唐時的風光。

唐朝從高宗李淵建國,到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逼退哀帝李柷(ㄓㄨˋ),改國號為大梁止,共歷時二七四年(西元618年∼690年,705年∼907年),國祚很長,執政的二十二位皇帝中,不但有許多皇帝具備樂舞方面長才,而且對樂舞的倡導不遺餘力,包括自創新曲、翻新舊作、融合胡漢、設立學校、獎勵人才、經常演出……,因此,唐朝樂舞在中國樂壇上放出最燦爛的光芒,也就不足為奇了。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