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舞發展史上,東漢末年是一個轉捩點,因為這時道教自本土興起、佛教從印度東傳,華夏地區的舞台上,巫舞不再一枝獨秀,它不但與道、佛共存,而且不斷從道、佛舞蹈裡吸取新養分,使東漢以後的許多巫舞,充滿了道教或佛教影子,甚至三者互相融合,成了「你舞中有我、我舞中有你」的親密狀態。道家說︰「紅花白藕青蓮葉,三教本一家。」是這種情形最好的詮釋。
道教,相傳是東漢順帝時(西元126—144年),江蘇豐縣人張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創立,他自稱天師,因此道教別名「天師道」,又因為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也叫做「五斗米道」。教徒以符咒為人治病、講求煉丹長生之術,這些正好迎合人們希望平安健康、飛天成仙的心態,於是追隨者急遽增加;到了南北朝,信仰道教已蔚成一股風潮,各處道觀林立、信眾廣佈,奉玉皇大帝為最高神祈,尊崇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以老子為教祖,將《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
其實,道教並不是在東漢時突然冒出來的,它源遠流長,有人認為可上溯到黃帝時期(西元前2717—前2599年),屬於一種原始宗教,傳承的是華夏古代禮樂文化;春秋戰國時,吸收道家思想,旁及儒、墨等家學說;先秦時,汲取術士修練經驗和成果;漢代,已成人們信仰的主流,自然地發展成具體正規的宗教——道教。
由此可以瞭解,道教的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在各方面都有深湛研究,包括宇宙觀點、人生哲學、養生醫學、化學、陰陽風水、算命看相、天文地理、齋醮儀範、武術舞蹈等,對世人影響極為深遠。後來道家分成許多派別,其中以鼓吹「長生不老、得道升天」一派最受歡迎,因為這些一向是世人夢寐以求的事。
許多人腦海裡,憧憬著有個「天堂」,天堂裡有永生不死的仙人、青春永駐的仙丹、瓊樓玉宇的宮闕、琪花瑤草的園林……,不論是帝王將相、市井小民,都對它羨慕不已,因此人人想要成仙,可是天堂邈遠,要怎麼去呢?當道教的方士說「有法子」時,誰能不動心?當盈千累萬個羽化成仙的故事,在人們間口耳相傳,甚至淮南王劉安的雞犬,都可以因為吃下主人剩餘的仙丹,跟著升天時,誰不躍躍欲試?人們相信,只要自己信仰夠虔誠、修煉夠認真,一定能如願以償。道教的故事千年不歇,人們成仙的希望,也千年不歇。
方士,在東周時已有這個稱呼,晉以後改稱道士,是研究神仙,祈禳等法術的人,以養氣、蓄精、煉丹等方式,達到長生不老與飛昇成仙的目標。史書上說︰容成、縫鏗(ㄎㄥ)、宋無忌、正伯僑、充尚、劉根、萇(ㄔㄤˊ)弘、于吉、黃仲、左慈、葛洪、韓終、侯公、盧生、徐福、陳摶(ㄊㄨㄢˊ)、管轕(ㄍㄜˊ)等,都是著名的方士,其中有些人,在皇帝的長生夢裡,扮演著推手的重要角色。
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皇帝,當然不想放棄這麼美好的生活,方士們為了逢迎皇帝,便自稱能尋仙訪道、煉丹配藥,讓他們萬壽無疆。秦始皇聽信方士的話,先後派遣韓終、侯公、盧生、徐福等人出海巡訪神仙,求不死之藥,只是望穿秋水,至死也沒能圓夢;漢武帝令人在建章宮建一座高臺,頂端用銅做成「仙人承露盤」,承接空中露水,然後由方士將露水和美玉碎屑調和成丹藥,武帝服食之後,不見神效,仍如常人般溘然而逝。仙人承露盤後來被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孫子,叫人從長安搬到洛陽,沒想到在運送途中摔壞了,破損的部份被丟棄得不知所終。這件事記載在《三國志》、《三國演義》、《漢晉春秋》裡。唐朝名詩人李賀,讀到這段歷史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宮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帝王不想死,達官、貴族、文士們也不想死,所以全都努力地自煉丹藥。魏晉時,許多人喜穿寬袍大袖的衣服,有些文人甚至不穿衣服,好像神仙般不受塵世束縛,十分灑脫風雅。其實是他們熱衷於煉丹進食,而丹藥都含毒,吃了以後混身燥熱,體溫比常人高,皮膚容易癢,所以穿得通風點,比較涼爽舒適,只是這些人不論怎麼努力追求長生,最終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權有勢有錢的人,能夠訪仙求道、煉丹服藥以求不朽,小百姓位卑力薄,想要長生,該怎麼辦?最終只有用歌舞祭神,向他們求助一途。道教是個大家庭,成員眾多,有些是傳說中的神怪、有些是凡人得道而昇天,後者還在不斷增加中,所以道教裡的神祈,多如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女神,是「西王母」。
西王母是天宮中地位最高的女神,也是中國最古老的神祈之一,她的職責是統率天上所有得道女仙、邀宴各路神仙聚會,掌管人間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位高權重,所以她的廟宇廣布,香火鼎盛。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和微之詩.和送劉道士遊天台詩》中說:「齋心謁西母,膜拜朝東君。」可以看出她受崇敬的程度和對世人影響的深遠。至於詩中提到的「東君」,是指天宮中地位最高的男性神祈——東王公,而天宮中的總掌管則是玉皇大帝。
西王母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說她是至陰之氣凝聚而成,至陽之氣則凝聚成東王公;神話書籍《山海經》說他「人面、虎身、豹尾,且善嘯」;司馬遷的《史記大苑傳略》與唐代段成式的《西陽雜俎諾高記》說她姓楊,又說姓侯;名叫回,又說叫婉衿,住在昆侖山;還有人說她住在崑崙山的瑤池,所以也叫瑤池聖母、瑤池金母。西王母的性別和外表不斷蛻變,最後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端莊高雅、美麗善良,所以,當西漢哀帝建平四年(西元前三年),關東發生饑荒,大批難民逃到京師後,就聚在一起,用歌舞祭祀西王母,懇請她幫忙消災解厄,重建家園。
跟西王母相關的故事,不僅很多,而且個個精彩。她曾派九天玄女下凡,幫黃帝打敗蚩尤,得到天下;送給后羿「不死藥」,卻被嫦娥獨吞,飛上月宮以後,長年幽居無伴,從此「碧海青天夜夜心」;擁有三隻紅頭黑眼、藍綠身體的青鳥,又叫「不死鳥」,專門替她覓食、傳信;點化鐵拐李昇天為仙,封做「東華教主」,還送他一根鐵拐;狠心拆散跟玉皇大帝生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女與凡人董永的姻緣,讓兩人破鏡難圓;每年生日,邀請眾仙赴瑤池參加「蟠桃宴」,受邀的客人無不欣喜萬分,因為不僅能盡情享受仙桃的美味,還代表身份十分高貴。
說到蟠桃,西王母的蟠桃可稀奇了,這座由女仙董雙成看管的園子,小桃樹三千年一熟,人吃了體健身輕,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樹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飛升,長生不老;最好的品種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日月同壽。雖然赴蟠桃宴的都是神仙,但各仙性情不同,修為也有高下之分,所以大會在事前宣告︰「與會者必須言行端正,恣意妄為的話,就要嚴厲處罰。」因為這項規定,我們倒飽足了眼福,因為在著名小說《西遊記》裡,頻頻演出精彩好戲的三個主角,全是在蟠桃宴上犯錯,受罰下凡的神仙,他們分別是︰不小心打破一個琉璃燈的捲簾大將;酒後騷擾嫦娥的天蓬元帥;因身分太低沒被邀請參加蟠桃會,大鬧天宮,還不客氣地說要坐玉帝寶座的齊天大聖。在凡間,三人合力保護唐僧西行取經,一路斬妖伏魔,全程高潮迭起。如果沒了他們,這本小說就不好看了。
西王母生日那天,向她祝壽的神仙,比較特別的是麻姑及八仙。《列仙全傳》說麻姑是北趙殘暴將領麻休的女兒,常救援被父親迫害的百姓,累積許多功德,後來麻休發現她的作為,派人放火燒死她,危急時,王母剛巧路過,搭救了她且收為弟子,叫她在一座靈山洞穴中修煉。她一邊修行、一邊用洞中清泉釀酒,十三年後,帶著釀好的靈芝酒前往?池為王母祝壽,王母大喜,封她為「虛寂?應真人」。東晉葛洪《神仙傳》裡說,麻姑看過三次滄海變成桑田,揚起塵土,所以麻姑成為「長壽」的象徵,老百姓都喜歡用「麻姑獻壽」的文字或圖畫,作為對壽星的祝福。
「八仙」,跟道教其它神仙不同,因為他們都來自凡間,有將軍、皇親、道士、乞丐……,分別代表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跟百姓沒有距離,故而很受世人喜愛,祭祀他們的道觀很多。不過,在不同時期,八仙的組合略有不同,直到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或稱為《東遊記》一書問世後,「八仙」才正式定為呂洞賓、鐵拐李、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韓湘子及藍采和。八仙每年都會興沖沖地參加蟠桃宴,他們特殊的外型和組合,為大會增添無限趣味和喜氣,所以「八仙獻壽」的字畫,也常被人們用來祝賀人們壽誕,更因他們活潑風趣,所以在酬神時,經常演出這些「扮仙戲」,以博神祈和觀眾的歡心。
瑤池蟠桃,據說人間的漢武帝也吃過。《漢武帝內傳》記載︰元封六年四月,西王母駕紫車,攜玉女和青鳥,到漢宮中與武帝相會,武帝請賜不死藥,王母說他塵念太多,還不能吃,給了武帝五枚仙桃,武帝吃後齒頰生香、通體舒暢,要求王母讓他在宮中栽種仙桃,王母說人間地薄,種不出來,拒絕了他。明代《宛委余?》記?:元代?庫所藏蟠桃核,長5寸,廣4寸7分,上刻「西王母賜食武帝蟠桃于承華殿」,好像「王母賜桃」,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唱歌跳舞本來就是讓人愉悅的事,宗教便常借歌舞以傳播教義,道教這麼多動人故事,無一不是歌舞的好題材,再加上濃厚的戲劇成份,更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於是《蟠桃會》、《麻姑獻壽》、《八仙祝壽》、《七仙女》、《嫦娥奔月》、《孫悟空大鬧天宮》等,就經常在祭祀時演出,演員們載歌載舞,使觀眾們極盡耳目之娛。
這些著名的道家歌舞戲曲中,人物最多、場面最盛大的,當屬《蟠桃會》。舞台上,王母端坐在宮闕中,眾仙陸續到達向主人賀壽。一開始,王母先唱︰「濃靄五香中,水雲影裡,迥然人世難同。似玉皇金苑,寶錄仙?。萬花開多處神仙滿,盡笑語俱樂春風。蟠桃佳會,特離?闕,來此相逢。」赴宴的仙人接著唱︰「索居仙洞僻,與無心去來白雲為?。清興逸幽閑自得仙機。聞知,今日是王母生辰,來慶賀略伸微意。」大家合唱︰「歡娛處,見群仙開列,共樂?池。」眾仙再唱︰「今日,晚來和氣舒。見祥雲滿空,光景熙熙。香霧靄,和風麗日遲遲。偏宜,庭前見花木生春,麟鳳躍?龍遊戲。」
仙樂清歌、麗衣妙舞,天上風光無限好!人們在歌聲舞影中,悠悠蕩蕩地進入神仙世界,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道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