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職業舞者∼巫

文 / 圖:王慶之

土家族裝飾用的毯子,內容為毛古斯舞。

張家界的土司城。

女巫,印象中常是這副模樣︰尖鼻削腮、斜眉吊眼;頭戴錐帽、身罩黑袍;笑容可掬卻神情詭異,說話甜蜜卻一肚子壞水;騎著掃帚,飛來飛去地害人。她們更是小朋友的夢魘,因為在西方童話故事中,多的是這種惡人︰「糖果屋」裡的老巫婆愛吃小孩;「魔髮奇緣」中的老巫婆幽禁公主,藉她的魔髮留住自己青春;「綠野仙蹤」內惡名昭彰的西方女巫,騙走桃樂絲的銀鞋;至於毒死「白雪公主」的狠心繼母,更是聲名狼藉、壞透了。

西方人對「壞巫婆」的印象根深柢固,1484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向教徒宣告巫師的惡行︰「用種種可鄙妖術,使田地、果實枯萎、殺死胎兒或家畜,帶給人畜痛苦和疾病,使為夫者性無能、為妻者不孕。」於是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歐洲基督教國家大規模「獵巫」,只要被謠傳或密告是女巫,就被人竭力追捕、囚禁、拷打,最後處以火刑或磔刑,造成不少冤魂。至今,西方人對巫仍然畏懼萬分,傳說美國有個鬧鬼最兇的都市——紐奧良,除了巫毒教主瑪莉.拉薇埋在那裡外,當地還有座通往陰間的「大門」。遊客常被警告︰千萬不要談論「大門」,那是件觸霉頭的事,也不要去尋找它,因為可能會被拉進陰間,再也回不來了。這些傳聞繪影繪形,駭人聽聞。

女巫在世人心中,形象如此惡劣,不過,當電視劇「神仙家庭」播出後,傳統看法就被顛覆了,女主角珊曼莎嬌美善良、意態可人,大受觀眾喜愛。等到「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一出,那個變幻無窮、充滿奇人異獸、鮮事寶物的魔法天地,更讓讀者看到一個新的巫界,不由得對它充滿了想像、充滿了興味。

在西方,巫婆的形象如此鮮明,在中國,民間也有許多巫婆的故事,但是若問小孩子︰「中國的巫婆有誰?」他們大概久久也答不出來。若問「會吃小孩的怪物有誰?」「虎姑婆!」常是孩子們口中第一個跳出來的答案,她和巫婆可是毫無瓜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的巫婆故事和小孩子沒甚麼相干,倒是跟成人或大自然的關係十分密切。

遠古神話中,有一位頂頂大名的神祇——女媧,不但煉石補天,還積蘆灰阻止洪水、平定鱉魚黑龍之亂,又禁止禽獸蟲蛇危害百姓,是一位法力高強的女巫。侗族中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前的樹木會走路」。故事裡的樹木會說話及走路,若人們需要材燒,對著山上喊一聲,樹木就自己走來,不要了,喊一聲,它們又自己走回去。有一天,一位叫「娑麻」的老太太起晚了,樹木等得不耐煩,自動地到她家來,由於來得太多,擠破了大門,站滿了整屋子,老太太一生氣,拿起掃帚對它們又打又罵,將它們全趕回山上,樹木因此生了氣,再也不下山了。侗族的女神及巫師都叫「娑麻」,這位老太太便是個有魔法的巫婆。

眾多的神話、童話、小說,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巫︰詭異的、邪惡的、正義的、可愛的、風趣的、懶惰的、能幹的……。然而,在我們實際的社會裡,「巫」究竟是甚麼呢?

甲骨文裡,「巫」寫作「」,上橫和下橫表示「天地」、左豎和右豎表示「四方」,也就是「貫通天地四方、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的人或行為。」所以巫是指有超能力的人。東漢的「說文解字」記載︰「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兩袖舞形,與工同意。」,作者許慎解釋說︰「巫」,篆字寫作「」,「」代表人兩手拿著羽毛跳舞。「巫、工、舞、祝」四字意思相同,都是指用舞蹈與神溝通的人。因此後代有人問:「歌舞的興起,是始於古代的巫嗎?」

早期的巫,只有女性,後來才出現男性,人們為了區分二者,便將女的叫巫,巫婆、年長的叫大巫嫗;男的叫覡、廟祝或者師公。巫,又有人稱他們為神巫、巫師、巫醫、巫祝,男女便合稱巫覡。由於巫的歷史源遠流長,研究者眾多,所以在詮釋上也出現不同說法︰有人說它後來分化為祝、卜、史、醫、儺、蠱;也有人說「儺」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宗教文化,「趕鬼驅疫」只是它宗教功能的一部分;有人說「工」字,是指有把手的器具,與巫無關;另有人認為巫專指女性,是以舞求神降臨的人;祝是男性,為人祈福、向神鬼朗誦祈禱詞的人,「巫祝」並非同義詞。雖然各家說法不同,不過「巫是能歌善舞的人」,毫無疑問。

巫師既然會說會唱會跳,又能驅鬼迎神以祈福袪災,兼懂天文、算數、醫學、曆法、繪畫、書法……,往往是團體中最聰明幹練的人,因此常被眾人推舉為部落或國家領袖。在元、明、清三代,朝廷甚至封西北、西南少數民族許多巫師為「土司」,官職世襲。至今湖南張家界及雲南大理,仍然可以看到保留完整、規模宏偉的土司府。上古三皇五帝裡的顓頊、夏朝的君主禹,都是大巫,據說今日常見巫師做法事時,踩著歪歪斜斜、顛顛簸簸,彷彿神明附體的舞步——禹步,就是大禹發明的。

巫雖然多才多藝、身兼多職,但本業仍是主持祭祀,在儀式進行中唱歌、領舞。「書經」上說︰「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宮中民間都頻頻舉行祭祀,歌舞不輟,充滿著濃厚宗教色彩,表達了先民敬畏天地、討好鬼神、崇拜圖騰、思慕祖先的心聲,也表達出對子孫繁盛、耕耘豐收、出征勝利的祈求……,於是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祭祀舞——祈雨的「龍舞」、求偶的「毛古斯舞」、狩獵的「翌舞」、征戰的「干戚舞」、祀祖的「伐祭」、喪葬的「防風氏之樂」、模擬動物的「孔雀舞」、希望五穀滿倉的「葛天氏之樂」、秋收後謝天的「杵歌」、祈求身體健康的「陰康氏之舞」、歌頌黃帝功德的「雲門」……。從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狀況、也反映出人們對未來的期待與嚮往。

商人極端信奉鬼神,當時的國家大事只有兩件︰打仗與祭祀。朝廷常舉辦各種祭祀活動,君王、生產奴隸、樂舞奴隸都要參加不同的祭祀舞。許多巫師受到重用而做大官,例如巫咸,是太戊帝國師,他的兒子巫賢,是祖乙帝的賢相,可見當時巫師位高身榮。後來從巫官分枝出來的史官重視科學實證,巫官依舊流於想像,不肯與時俱進,兩者歧見漸深,終至產生嚴重的「巫史之爭」。湯王支持史官,頒下「禁巫令」︰凡沉溺於巫風歌舞者,貴族罰出絲兩綑,平民則出絲四綑。同時將巫官大量逐出宮廷,這些失勢的人只得淪落街頭,冒著犯令的危險,偷偷摸摸地用歌舞替一般百姓求神驅災,藉此餬口度日。

周時,巫再一次受到重大打擊,因周公制禮作樂,儒家學說興起,禮樂成了治國的依據、社會的規範,知識份子對巫的信仰愈發減弱,巫師地位更加低落,在宮廷中只能做些祈福消災的工作。史記中記載魏國西門豹治鄴時,可以把巫婆、巫師接連扔下河去,他們命微如草芥。不過在一般民眾生活中,巫師仍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常常被請去主持各種祭禮,很受尊敬。

商、周時,巫舞雖然在中原一再受到限制,南方地區卻蓬蓬勃勃地發展開來,吳、越、楚等國都崇尚巫風,巫舞處處可見,楚舞尤其曼妙,女孩子跳起舞來是怎麼個樣兒?「楚辭」這麼形容︰「姱容修態」、「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長袖拂面」。在湖南衡陽市發現四千多年前的陶片上,有四人手持羽毛綹巾在跳舞;1941年,長沙黃土嶺戰國楚墓出土一個彩繪人物漆奩,奩上繪有十一個舞女,其中二人長袖細腰,翩翩起舞;其餘八人,有的靜坐小憩、有的凝神觀舞,全都長衣曳地,輕靈飄逸,替杜牧著名詩句「楚腰纖細掌中輕」,做了最好註解。

漢唐時代,由於道教興起、佛教東傳,巫舞和二教融合,產生了新風貌。這時期,巫舞在宮廷祭祀中,仍舊只扮演祈福消災的角色;在民間卻持續茁壯,深深融入百姓生活中,不但在各民族、各地區廣泛傳布,而且發展出各自的特色,瑰麗多姿。例如「龍舞」,就有氣勢磅礡的南龍、輕巧花俏的北龍、煙霧繚繞的火龍、江上滑行的水龍……。每逢節日,各個地方都會舉辦盛大的歌舞和遊樂活動,酣歌不停、勁舞不斷,人人陶醉其中。

巫舞,初期步法簡單、形式樸拙,可也不是胡蹦亂跳。我們看到甘肅大地灣地畫上的舞人,雙腳交叉、腳尖翹起向前進;葛洪「抱朴子」記載︰「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道家說這叫「三步九跡」,對應天上的「三元九星」,可見巫舞有一定的步法。荀子說「佝巫跛覡」,彎腰曲背的巫和走小踮步的覡,據說是神靈附身時特有的形態,做起來並不簡單;楚辭提到的「靈連蜷兮既留」、「靈偃蹇兮姣服」,連蜷、偃蹇都是高難度的屈曲動作,舞起來十分困難,得經過相當訓練才能演出。此外因為巫舞充滿宗教色彩,有時必須加上一些裝神弄鬼的花招,以增加神秘感,這種帶著恐怖氣氛的舞蹈,與自娛或表演性質的舞蹈又不相同,是一種專業表演。

唐以後,生命力豐沛的巫舞,繼續在民間開枝散葉,並且跟隨著時代脈動向前走,時時增減修飾,展現新貌,它不但採擷其它舞蹈的優點、還漸漸?雜了氣功、雜耍、武功、魔術,戲劇……,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巫舞,步法更繁複、舞姿更美麗,例如禹步更流暢了、花香鼓舞更熱鬧了、龍舞更多變化了,使巫舞華彩紛呈,除了原來的宗教性,又添了更多娛樂性、表演性,愈來愈好看。

自有人類,便有巫師、巫舞,巫與舞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若問「巫是甚麼」?民初大儒王國維的說法最為貼切:「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所以可以說——巫,是中國最早的職業舞者。 參考資料︰

中國舞蹈發展史.王克芬

中國古舞與民舞研究.殷亞昭

圖說中華文明史.通鑑文化

儺史.林河

祭壇神歌.顧希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