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2年畢業於台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因緣際會結識國際標準舞,猶記得初學時,老師
的訓練是日本式的嚴格,常常獨自一個人面對鏡子踩著基本步,直到深夜。剛出來比賽時
選手甚多,常常跳了好幾 Round 才能進到決賽。民國77年進入國內的職業A組,成績雖
是不錯,卻始終覺得學的不夠,無法突破,經由前輩指點前往英國進修,回國後進入了中
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協會,代表國家參加了無數個國際賽,在1996年獲得了第一屆亞洲盃
的冠軍,從此便展開了另一個舞蹈比賽的舞台。
在這其中我經歷無數次的國際比賽,也歷經了各種的酸甜苦辣,箇中的辛酸真是無法形容
,直至1998年曼谷亞運中我們又脫穎而出代表中華民國勇奪金牌,我相信舞蹈界所有的人
都在努力的把舞跳好,卻有很多人的努力尚未得到肯定,藉由這次的亞運讓我們覺得只要
努力,終有一天會被肯定。
2000年是國內對標準舞認知提昇的一年,對我來說更是人生的另一個提昇點,因為我深知
學無止盡,在我榮獲這麼多的殊榮同時,唯有不斷學習進修才可滿足我對國際標準舞的熱
愛,所以我決定報考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研究所,連續考了兩次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順利
考上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離開學校十多年,重拾課本,對自己是一大挑戰,壓
力比參加國際各大比賽時還大,常常查英文字典到深夜未眠,為了寫報告,強迫自己學電
腦,到圖書館找資料是常有的事,加上為了生計,教舞不能停,蠟燭兩頭燒,忙得筋疲力
竭,幸得指導教授陳定雄先生悉心教導,得以在兩年內完成學業,以「國際標準舞舞者體
適能之研究」論文,取得體育學碩士學位。
以往國內國際標準舞教學,以技術為主,忽略體適能的訓練,舞者勤練舞步技巧多年,但
舞出的姿態略嫌生硬,難有行有餘力之感,究其原因,實為舞者的體適能不足以應付比賽
時的劇烈體能消耗。有鑑於此,這兩年來,對教學上的觀念有很大的改變,除要求舞步的
熟練外,更要求學生至少每週三次做腰腹肌力、背肌力、腿肌力、足踝力等訓練。長期下
來,大部分的學生體適能有明顯改善的現象,腿肌力和足踝力的增強能站得較穩、較久,
腰腹力增強,有助於上身姿勢的維持。
國際標準舞運動屬於高學費的運動,學習人口偏屬中年人士。在國內花同樣的學費,家長
寧可送自己的小孩去學習普及性較高的芭蕾或民族舞蹈,自幼學習國際標準舞的學童少之
又少,這也是國際標準舞年齡層老化的原因之一。往下扎根是使國際標準舞普及化最好的
方法,也是提昇國際標準舞運動最根本的捷徑。
研究所畢業後,在母校教授國際標準舞,目的在於培訓優質選手。在學校授舞酬勞雖不能
與外界相比,但我甘之如飴,夢想有朝一日,辛勤耕耘的學生能在國際比賽中拿到良好的
成績,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