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大專校園內盛行土風舞,社團成員滿多的,我曾加入過土風舞研習
社,那是63學年度。及至畢業,服畢兵役就業後,又參加當地的土風舞社團,
是救國團主辦的,同時也加入了屏東公園的晨曦土風舞社,前後有三年的時間
,興趣濃厚,活動頻繁。我記得那時的指導老師是劉效坡及蔡碧雲。最熟悉的
舞曲有金色華爾滋、蘋果西打、華貝克、阿里帕沙、夜半鐘聲、馬則卡、義大
利鈴鼓舞、及本土的高山青、四季紅……。
我和老婆鍾素華就是在那段時間結識的同好。我倆都是標準的上班族,休閒娛
樂沒別樣,就是土風舞,只要縣內有任何土風舞活動,絕不缺席。經過三年的
交往,以舞為媒,我們在民國70年初結婚。婚後,基於對家庭及家人的責任心
,我們努力打拼工作,為了房子、車子、兒子及銀子,奮鬥十年,不再接觸土
風舞,這期間土風舞也漸漸螁色,因為自日本引進的「七孔」社交舞已開始推
廣流行,取代了土風舞,早晨的公園到處可以聽到台灣探戈的音樂,兩者的盛
衰起了變化。
到了民國80年初,各項生活條件都滿足了,又開始社交舞的全新學習領域,我
自認為是「飽暖思『舞』慾」。回想當時,岳父母早就拜師學社交舞了,有一
次跟著他們到屏東大世紀舞場,這是我第一次在舞場出現。看到舞池裡的男男
女女跳得如此起勁,好美,好羨慕,尤其是岳父母,年逾耳順,仍是生龍活虎
,樣樣舞科都行,更是佩服。頓時,覺得自己好遜,於是當下決定,明天起拜
師學藝,而我的第一個社交舞老師就是岳母。
記得當時,每天下班後便提著手提音響往岳母家學舞。恰恰恰、吉魯巴、華爾
滋、探戈,四種舞在一個月之後便可上路了,可以在舞場亮相了……,從此和
老婆舞伴便開始另一階段的拜師學舞,一邊學,一邊實習進修,屏東市那時有
三家舞場,經常都有我們的足跡。
經過四年的社交舞學習研修及比賽,稍有心得,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友會的
推崇下,參與了母校84/85學年度社交舞社團的指導活動,經常要在舞台上演
出(如圖),在教學相長的驅使心之下,學舞便成了公餘之後的任務,藉由
[舞蹈雜誌](該刊物自76年5月由楊昌雄老師創刊,至91年7月出版第97期後停
刊。)獲得各項舞蹈資訊。
我自87年起進入王允文舞蹈工作室,拜師於王允文/張微微門下,也是該雜誌
媒介促成(根據該雜誌比賽資料顯示,王允文/張微微這對舞者自77年至86年
連續10年參加職業A組比賽,計有74場入圍,其中獲得10次冠軍、8次亞軍、17
次季軍)。王允文/張微微老師的奮戰精神及比賽經驗,真是無人能比,令我感
動,加上地緣關係,讓我選擇拜他們為師。轉眼間已五年,學舞的路,比賽的
路,還很長呢!
聯合報社論(92.2.16)這樣寫著:利率水準的快速下降,已打擊國民的消費信
心,促使民眾節衣縮食過日子……。這些現象很明顯地反映在我的身上,對於
長年學習國標舞,參加比賽的選手來說,確實增加了財務上的困擾,但為了對
興趣的執著,為了達成自我的目標,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仍須加以克服應變
,可說一切都是為了舞。
有人問,舞是何物?舞的魅力何在?我想,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感覺自然不
同。我個人認為,當個舞者,當個選手,就如同過河的卒子,只有往前邁進,
力求舞藝精進,最起碼長長久久,能舞便是福。
(全文完)